回到寨中,盘婆婆立刻将红萼果实放入石臼中,加入少许清水,用石杵快速捣烂。很快,果肉与果汁混合成了糊状,散发着浓郁的草木气息。她又将紫草、茜草也捣烂,取其汁液,混入红萼果糊中。“紫草凉血活血,茜草化瘀止血,与勒马回配伍,止血不留瘀。”盘婆婆一边操作,一边对阿珠解释。
此时秦勇的气息愈发微弱,阿珠急得满头大汗。盘婆婆不敢耽搁,用干净的手指将药糊均匀地涂抹在秦勇的伤口上,然后用干净的麻布轻轻覆盖,再用布条缠紧固定。奇迹发生了,不过一炷香的时间,麻布上的血迹便不再扩散,秦勇原本急促的呼吸也渐渐平稳下来。
“血止住了!”阿珠惊喜地喊道。盘婆婆伸手探了探秦勇的脉搏,脉象虽仍虚弱,却已趋于平稳。“总算保住了性命。”盘婆婆松了口气,“这果实能在危急关头勒住鲜血,就叫它‘勒马回’吧,寓意着能让逝去的生命回头。”
第三卷 辨证施治疗沉疴 瑶寨流传止血方
秦勇在瑶寨休养了下来。盘婆婆每日为他更换药敷,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起初,秦勇的伤口虽已止血,但仍有红肿疼痛之感,伴有发热症状。盘婆婆诊查后,判定为外伤后气血瘀滞、热毒内生所致。中医云“瘀久化热,热盛则肿”,此时若只一味止血,恐有瘀毒内留之患。
于是,盘婆婆调整了治法。她依旧以勒马回为主药,捣烂后加入蒲公英、金银花的汁液。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二者与勒马回配合,一止一清,既能巩固止血之效,又能清除瘀毒,消肿止痛。同时,她还让阿珠用甘草、麦冬煮水,给秦勇饮用,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麦冬养阴生津,可补充秦勇因失血过多而损耗的阴液,促进身体恢复。
秦勇依言施治,三日后,伤口的红肿便消退了许多,发热症状也消失了。他对盘婆婆的医术敬佩不已,忍不住问道:“婆婆,这勒马回为何如此神奇?竟能在片刻间止住致命大出血。”盘婆婆笑道:“草木皆有灵性,这勒马回生在悬崖,吸日月精华,性凉味涩,涩能固脱,凉可凉血,故能快速止血。且其果肉黏腻,能黏合伤口,阻塞血络,这便是它止血的妙处。”
秦勇闻言,心中恍然大悟,想起自己军中常有士兵因外伤出血而亡,若能习得此术,便能挽救无数将士的性命。他当即向盘婆婆拜师,请求学习勒马回的辨识、采摘与使用之法。盘婆婆欣然应允,每日除了为他疗伤,便带着他上山,教他辨识勒马回的形态特征。
“勒马回多生在背阴的悬崖峭壁,叶片呈椭圆形,边缘有细锯齿,花瓣五片,呈淡红色,果实成熟时红萼包裹,形如金钟。”盘婆婆指着枝头的果实说,“采摘需在秋季果实成熟时,此时药性最足。采摘后可鲜用,也可晒干研粉,密封保存,以备不时之需。”
在与盘婆婆的相处中,秦勇还了解到,勒马回的用法并非一成不变,需根据伤势辨证施治。若是轻微外伤,可直接将勒马回捣烂外敷,便能止血;若是伤口较深,需搭配紫草、茜草等化瘀之药,避免瘀血内留;若是外伤后伴有感染发热,需搭配蒲公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之药;若是出血过多导致气血亏虚,需内服补气养血之药,如黄芪、当归煮水,以“补气摄血”。
这些知识,都是瑶民世代实践积累的智慧,没有纸笔记录,全凭口耳相传。秦勇一一记在心中,还在闲暇时,用木炭在竹片上画出勒马回的形态,记录下不同伤势的用药方法,希望日后能将此术推广开来,救治更多的人。
第四卷 口传妙法救军民 实践先于笔墨载
秦勇在瑶寨休养了半月,伤口已基本愈合,身体也渐渐恢复。此时,他的部下已在周边集结,派人前来接应。临行前,盘婆婆为他准备了许多晒干的勒马回粉末,以及一包新鲜的勒马回果实,叮嘱道:“将军此去,战场凶险,这勒马回你好生保管。鲜用止血最快,干粉便于携带,若遇伤员,可直接涂抹伤口,记得辨证配伍,不可一概而论。”
秦勇接过药包,热泪盈眶,对着盘婆婆深深一揖:“婆婆的大恩大德,秦勇没齿难忘。我定会将这勒马回的用法传授给军中将士,让它挽救更多弟兄的性命。”说罢,他又取出随身携带的银两,想要赠予盘婆婆,却被婉言谢绝。“将军为民征战,我岂能收你的钱财?”盘婆婆说,“勒马回是山中灵物,属于天下百姓,能救人命,便是它的造化。”
秦勇回到军中,立刻将勒马回的用法传授给军医和将士们。不久后,太平军与清军再次交战,许多士兵受伤出血。军医按照秦勇传授的方法,用勒马回捣烂外敷,果然片刻血止,挽救了数十名重伤士兵的性命。消息传遍军营,勒马回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将士们都称它为“救命果”。
除了军中,勒马回的用法也渐渐传到了周边的村镇。兴安城内,一位老中医李大夫,听闻勒马回的止血神效,起初并不相信,认为民间偏方难登大雅之堂。直到一日,一位农夫被耕牛撞伤,腹部伤口大出血,李大夫用常规的止血药施治,效果不佳,农夫已是气息奄奄。恰逢秦勇的部下路过,便取出勒马回粉末,让李大夫涂抹在伤口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