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通志采风征实录 笔墨终载勒马名
光绪年间,广西奉诏重修《广西通志》,负责采集风物异闻的编修吴子谦,早已听闻勒马回的止血传奇。吴子谦治学严谨,注重实证,为了将勒马回的记载纳入方志,他专程前往兴安,走访瑶寨、军营、药铺,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在瑶寨,吴子谦见到了已是古稀之年的盘婆婆,以及继承她医术的盘月。盘月向他详细讲述了勒马回的发现历程、采摘方法、炮制工艺,以及瑶民口传的配伍经验,并展示了祖辈流传下来的竹片记录,上面用瑶文刻着勒马回的各种用法。吴子谦认真记录,还跟随盘月上山,实地观察勒马回的生长形态,拍摄草图,标注生长环境。
在兴安军营,吴子谦查阅了当年秦勇部队的军医记录,上面记载了数十个用勒马回救治外伤士兵的病案,详细记录了伤势、用药方法、疗效等信息,印证了勒马回外用止血的神效。在李大夫的药铺,吴子谦看到了厚厚的病案簿,里面不仅有外伤、咯血、血崩的案例,还有便血、尿血、鼻出血等多种病症的治疗记录,以及详细的辨证配伍方案。
吴子谦还邀请李大夫、王仲礼等医者,召开了一场专题研讨会,探讨勒马回的药用机理。医者们结合中医理论,一致认为勒马回性凉味涩,归肝、脾、肺经,核心功效为收敛止血、化瘀消肿,其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是其优于其他收敛止血药的关键。同时,大家还总结了勒马回的使用禁忌: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孕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无瘀血者不宜单独长期使用。
吴子谦将这些资料整理成册,呈给《广西通志》总纂。总纂翻阅后,感慨道:“此药源于民间实践,历经数十年验证,治愈患者无数,且有完整的辨证配伍体系,合乎医理,实乃广西中医药之瑰宝,理应载入方志,传之后世。”最终,《广西通志》正式收录勒马回,记载道:“勒马回,生桂北,果可止血,瑶医多用之。性凉味涩,能收敛止血、化瘀消肿,外治外伤出血,内治咯血、便血、崩漏等症,辨证配伍,其效甚佳。”
笔墨终载勒马名,这株藏于桂北深山的草木,终于从瑶寨的口传妙药,成为载入典籍的名药,实现了“口传知识”与“文献记载”的完美互动。文献的记载,不仅让勒马回的智慧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也为其后续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第八卷 薪火相传续华章 口传文献两相济
岁月流转,数十年光阴转瞬即逝。盘婆婆早已仙逝,盘月成为瑶寨最受敬重的瑶医,她不仅继承了祖母的医术,还将勒马回的用法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疗效。李大夫的弟子陈明远,也成为兴安一带的名医,他将李大夫的病案与《广西通志》的记载相结合,编写了《勒马回药用详解》一书,详细阐述了勒马回的药性、配伍、临床应用,让更多医者受益。
这年夏天,桂北遭遇特大暴雨,山洪暴发,许多村民被洪水围困,受伤出血者众多。盘月与陈明远携手,组织瑶寨和城中的医者,成立了临时救治点。他们带着大量的勒马回干粉和鲜品,为受伤村民施治:轻微外伤者,直接用勒马回鲜品捣烂外敷;伤口较深者,搭配紫草、茜草化瘀;出血过多者,内服勒马回搭配黄芪、当归补气养血。
在救治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勒马回的新用途:对于洪水浸泡后伤口感染、红肿化脓者,用勒马回搭配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连,捣烂外敷,既能止血,又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疗效显着。陈明远将这一发现记录下来,补充到《勒马回药用详解》的续编中。
此时的勒马回,已不仅是桂北的地方名药,更成为广西乃至南方各省常用的止血药。许多药商专门前往桂北收购勒马回,瑶寨的村民们也开始人工种植勒马回,既保护了野生资源,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瑶民们还将勒马回的故事编成瑶歌,代代传唱:“桂北岭,红萼生,勒马回,止血灵。外伤破,敷即宁,内血涌,配药平。瑶家传,医者承,救万民,留美名。”
口传的歌谣与文献的记载,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瑶民的实践不断为勒马回的药用增添新的内容,文献的传播则让这些智慧惠及更多地区。吴子谦的后人重游兴安,看到勒马回人工种植园郁郁葱葱,听到瑶寨孩童传唱的瑶歌,翻阅着《勒马回药用详解》等书籍,心中感慨万千:“勒马回的传奇,是实践与文献携手谱写的篇章。民间智慧如源头活水,文献记载如河道沟渠,二者相依相伴,方能让传统医学的瑰宝源远流长。”
后来,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勒马回被纳入《中药大辞典》,其药用机理得到了现代科学的验证:勒马回含有的黄酮类、鞣质等成分,具有显着的止血、抗炎、抗菌作用,与传统中医的认知不谋而合。这株源于瑶寨的草木,终于在现代医学的舞台上,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