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渔民半信半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按方抓药。妻子服用三剂后,尿液颜色便浅了许多,腹胀感减轻;七剂服完,肌肤黄疸消退大半,能少量进食;十剂服完,黄疸全消,精神也逐渐恢复。赵渔民大喜过望,专程带着妻子前往药园道谢,逢人便说:“御赐的锦灯笼真是救命草!”此事在章丘乡间传开,百姓们对锦灯笼的信任更甚,种植热情也愈发高涨。
河南开封府有一孩童,年方三岁,突发小儿惊风,四肢抽搐,双目上视,口吐白沫,哭闹不止。孩童父母慌乱之下,抱着孩子直奔府衙开设的药局。坐堂郎中见状,当即施救,先以针灸控制抽搐,待孩童平复后,诊其脉象,见其脉弦数,舌红苔薄黄,知是“热极生风,肝风内动”。
郎中想起《锦灯笼济世方》中提及的民间验方,遂取锦灯笼鲜果三枚,捣烂取汁,加少许蜂蜜调和,喂孩童服下,又配伍钩藤、蝉蜕等平肝息风之药煎服。锦灯笼性寒,能清热泻火,肝火得清,则肝风自息,与平肝药同用,疗效更佳。孩童服用一剂后,便不再抽搐;三剂服完,神情安定,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孩童父母感激不已,特意制作了一块“灵草济世”的牌匾,送到药局。
随着锦灯笼的推广,民间又涌现出许多新的用法:有郎中用锦灯笼配伍甘草、桔梗,治疗急慢性咽炎,疗效显着;有妇人用锦灯笼煎汤沐浴,缓解皮肤瘙痒、湿疹;甚至有农户将锦灯笼的茎叶晒干,夏季点燃,能驱蚊蝇。这些民间实践,又通过地方官府层层上报,反馈至太医院,为锦灯笼药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形成了“民间实践—宫廷验证—民间推广—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
第三回 太医遍访证药性 典籍新添本草香
锦灯笼在宫廷与民间的广泛应用,让太医院院判吴谦意识到,这株从乡野走出的灵草,其药性与功效尚未被完全发掘。此前的记载多源于民间口传与零散的手抄药书,缺乏系统的考证与整理。为了让锦灯笼的药用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吴谦奏请乾隆帝,派遣御医团队前往锦灯笼的主产区——山东、河南、扬州等地,进行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深入民间收集验方,验证其性味归经,完善炮制方法。
乾隆帝准奏,命吴谦亲自带队,一行五人带着《锦灯笼济世方》与历代本草典籍,踏上了寻访之路。首站便是山东章丘,此时正值锦灯笼果实成熟之际,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红彤彤的“宫灯”,百姓们正在采摘、晾晒。吴谦一行来到王郎中的药铺,王郎中早已召集了当地数十位懂草药的乡邻,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告。
一位老农说道:“吴院判,这锦灯笼的根茎也能入药!去年俺娘得了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难忍,王郎中就是用锦灯笼的根茎加车前草煎水,俺娘喝了五天就好了。”另一位老妇补充道:“还有那花,晒干了泡茶,也能清嗓子,俺们村唱秧歌的,都爱喝这个。”吴谦闻言,当即命人采集锦灯笼的根茎、花叶、果实,分别进行炮制、品尝,记录其性味差异:果实酸苦性寒,清热生津力佳;根茎苦寒性烈,利湿通淋效着;花叶甘寒清润,利咽明目有功。
随后,吴谦一行前往扬州,找到了当年那位卖唱盲女。此时盲女已凭借清亮的嗓音被当地戏班收留,生活境况大为改善。盲女见到御医,感激地说:“自小食用锦灯笼,不仅嗓子无碍,连往日偶尔发作的头晕目眩也少了许多。”吴谦为盲女诊脉,见其脉象平和,阴液充足,笑道:“姑娘常年食用锦灯笼,其养阴生津之效,不仅滋养肺阴,更能濡养肝肾。肝开窍于目,肾主藏精,虽姑娘目盲非药物所能治,但养阴之效,确能滋养身体。”
在扬州乡间,吴谦团队还发现,当地百姓常用锦灯笼与枸杞、菊花配伍泡茶,治疗目赤肿痛;用锦灯笼与山楂、麦芽同煎,治疗小儿食积化热。这些民间配伍,皆符合中医“辨证施治、配伍增效”的原则,让吴谦等人深受启发。
调查途中,吴谦团队还查阅了地方史志与农书:《山东通志》记载“酸浆草,一名锦灯笼,章丘多产,民采之入药,治咽喉诸疾”;《河南府志》载“红姑娘,性寒,利小便,治黄疸”;明代农书《农政全书》虽未明言其名,却有“野果如灯,红萼裹实,可食可药,清热解渴”的描述。这些文献记载与民间实践相互印证,让锦灯笼的药用历史与功效更加清晰。
一年后,吴谦团队返回京城,将调查结果整理成册,名为《锦灯笼本草考》。书中明确记载:“锦灯笼,正名御赐,别名红姑娘、挂金灯。酸、苦,寒。归肺、肝、膀胱经。果实:清热化痰,利咽生津,主治热咳咽痛,音哑失嗓,津伤口渴;根茎:清热利湿,通淋解毒,主治湿热黄疸,小便淋涩,痈肿疮毒;花叶:清咽明目,主治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炮制方法:果实鲜用为佳,或晒干贮存;根茎切片晒干,花叶阴干备用。配伍禁忌:脾胃虚寒者慎用。”乾隆帝阅后,龙颜大悦,下旨将《锦灯笼本草考》编入《御药本草》,正式将锦灯笼纳入官修典籍,结束了其“口传为药,未载经籍”的历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