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宰相,是冯跋的弟弟冯素弗。这位皇弟是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主,得知此事后,据说气得拍碎了好几张案几(心疼当时的家具)。他立刻找到哥哥冯跋,义正词严地进言:“大哥!这事儿要不严肃处理,咱们这朝廷不成土匪分赃窝点了?以后谁还跟咱们讲规矩?”
压力给到了皇帝冯跋这边。一边是铁证如山的腐败行为,一边是自己创业的老兄弟;一边是朝廷法度,一边是团队人情。怎么判?
冯跋的处置方案,堪称帝王级平衡术的经典案例,值得后世管理者反复揣摩。
对行贿者李训——斩立决! 所有行贿的珠宝,全部充公,归入国库。这一招,既彰显了打击不法行为的决心,又充实了刚刚建立的、可能还比较空虚的国库,可谓一石二鸟。
对受贿者马弗勤——批评教育,继续留用! 冯跋亲自出面为马弗勤开脱。他在朝会上发表了一番高论,大意是:各位爱卿啊,咱们国家刚刚创立,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大业草创,彝伦未叙”)。马爱卿呢,是寒门出身,从小日子过得苦,没见过什么大世面,所以一时糊涂,犯了点“君子之志”上的错误。我们要理解,要给他改正的机会。
对舆论和制度——借题发挥,整肃风气! 冯跋借着这个案子,大力整顿官场风气,严令禁止贿赂行为。史书记载,效果居然出奇的好,“请赇路绝”,意思是行贿受贿的门路被彻底堵死了。
这个判决,现代人看来可能有点“双标”,甚至有点“魔幻”。杀鸡儆猴,杀的是行贿的“鸡”,饶了受贿的“猴”。但深入分析,冯跋有其深意:李训是前朝余孽,无足轻重,杀了既能平民愤又能立威;马弗勤是创业兄弟,核心团队,杀了会寒了老臣们的心,动摇统治根基。用现代管理学术语来说,这叫“保护核心骨干,牺牲外部合作方以维护组织稳定”。
冯跋那番“寒门子弟难守节”的论调,也被网友戏称为“五世纪最硬核的职场PUA”——你看,不是我不想严办,是你自己出身不好,境界不够,我得包容你。既做了人情,又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第三幕:生存密码——在创业公司的腥风血雨中稳坐钓鱼台
如果我们把北燕政权看作一家刚刚完成天使轮融资的“创业公司”,那么其内部的权力斗争,绝对比任何商战片都精彩。冯跋的团队,并非铁板一块。在巩固权力的过程中,他清洗了不少当年的“联合创始人”。
比如,同样是“二十二功臣”之一的孙护,因为他的三个弟弟都被封了县公,势力太大,引起了冯跋的猜忌,最终被赐死。另一位功臣务银提,仅仅因为抱怨自己的封地太偏远,就被冯跋找借口杀掉。可以说,北燕初期的朝堂,弥漫着一股“兔死狗烹”的肃杀之气。
然而,我们的马弗勤马大人,在经历了如此严重的行贿丑闻之后,居然安然无恙。他不仅没有在后续的政治清洗中倒下,反而似乎稳坐钓鱼台,继续做他的吏部尚书。这就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生存智慧”了。
分析下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站队绝对正确,忠诚毋庸置疑: 从起义时开始,马弗勤就是冯跋的坚定拥护者。在后续的所有政治风波中,他都紧紧跟随冯跋的脚步,从未表现出二心。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能力固然重要,但忠诚永远是第一位的。一个有瑕疵的忠臣,远比一个完美的墙头草要好用。
业务能力过硬,岗位不可或缺: 吏部尚书这个位置,需要熟悉政务,懂得平衡各方势力。马弗勤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坐这么久,说明他的业务能力是得到冯跋认可的。乱世之中,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需要专业人才,找一个能干活的心腹并不容易。
“污点”有时也是“护身符”: 一个有过受贿案底的干部,他的把柄牢牢攥在皇帝手里,反而让皇帝更加放心。因为这样的人,皇帝随时可以翻旧账收拾他,所以他只能更加死心塌地地效忠,不敢有非分之想。这就像《水浒传》里,宋江要想让朝廷降将死心塌地,往往要先让他们去干点“脏活”,大家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关系才稳固。
对比同时期其他政权的清官能臣,如北魏的崔浩,最终因功高震主而被杀,马弗勤这种“有缺陷的实用主义者”,反而在乱世中活得更加长久。他的存在,就像现代公司里那个业务能力超强但有点贪小便宜的总监,老板虽然时常头疼,但考虑到他手里的客户资源和项目推进能力,也只能一边骂一边给他涨薪。
第四幕:历史的哈哈镜——从马弗勤案看北燕制度困境
冯跋对马弗勤的“原谅三连”,表面上看起来是徇私枉法,但实际上深刻暴露了北燕这个初创政权面临的现实困境。
人才荒: 当时中国北方,北魏日益强大,高门士族和精英人才多倾向于投奔更具实力的北魏。北燕偏安一隅,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不足,不得不大量任用寒门士子和本土豪强。马弗勤作为早期合伙人,属于“稀缺人才”,处理他成本太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