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冯安的“战略性东迁”,表面看是“怂了”,是“退避三舍”,实则是乱世中顶级的生存智慧!当其他留在后燕的西燕旧同事们,在各种内部“优化”(物理层面)中陆续“毕业”(领盒饭)时,冯氏家族却在相对平静的辽西,默默种田、练兵、搞关系、生孩子(培养下一代),实力稳步增长。这操作,堪比在股市即将崩盘熔断的前一秒,精准清仓套现,然后拿着钱ALL IN了一支潜力巨大的原始股——后来的历史证明,辽西这片土地,对冯家来说,绝对是支超级绩优股!
作为冯氏集团的“董事长兼CEO”,冯安深知“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尤其重视对儿子们的“精英教育”和“家风建设”。他精心培养的三个儿子,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误),关键是特点鲜明,绝不雷同。
长子冯跋: 性格“恭慎寡言,宽仁大度”(《晋书》盖章认证)。用现在话说,就是沉稳低调,话不多但靠谱,心胸宽广能容人,天生的领导气质。
次子冯素弗: “慷慨有大志”,绝对的行动派、猛将兄,敢想敢干,冲锋陷阵的一把好手。
幼子冯弘: “沉勇多智”,既勇敢沉着,又足智多谋,是搞策略、玩心眼的智囊型选手。
冯安这“差异化培养”战略效果拔群!后来冯跋坐镇中央当老大,冯素弗负责带兵打仗开疆拓土,冯弘处理政务出谋划策,兄弟三人配合默契,堪称十六国时期的“最佳创业团队”。
据说,少年冯跋有一次因为不忍心杀小动物(可能是在练习射箭),被一起玩的鲜卑小伙伴嘲笑“不够爷们”,闷闷不乐地回家。冯安拍拍儿子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娃啊,持重寡言不是怂,宽仁大度才是真本事!记住喽,能容得下别人,将来才能驾驭得了别人!” 这番“育儿金句”深深烙印在冯跋心里。后来他当上北燕天王,治国方针就是“赋役省简”,轻徭薄赋,让老百姓喘口气,过点安稳日子,史书上说“百姓乐之”。在十六国那个比谁更狠、更乱的年代,冯跋算得上一股清流,妥妥的“仁君”人设,这老爹的家教功不可没!
第三幕:死后“封神”!史上性价比最高的“追尊皇帝”大礼包
时间快进到公元407年,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夜。冯安的长子冯跋,带着他那猛将弟弟冯素弗,踩着厚厚的积雪,如同暗夜幽灵般潜入了后燕的皇宫禁苑。此时的和龙城,早已是暗流汹涌,民怨沸腾。在位的是着名的暴君慕容熙,这家伙治国无能,残暴荒淫,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人心尽失。冯跋看准时机,振臂一呼!那些平时受过冯家恩惠的地方豪强、早就对慕容熙恨得牙痒痒的军中将领,瞬间云集响应,队伍迅速壮大。这场政变顺利得有点不可思议,慕容熙很快就被抓住,咔嚓了事。
两年后(公元409年),冯跋觉得时机成熟,正式宣布单干,登基称天王(低调点,没直接叫皇帝),国号还是叫“燕”,为了和慕容家那几个“燕”区分开,史称“北燕”。登基大典,那是相当的隆重。就在这万众瞩目的时刻,冯跋干了一件让他爹冯安在九泉之下(或者已经转世投胎?)都绝对意想不到的大事——追尊!
追尊谁呢?
爷爷冯和:追尊为元皇帝(老冯家的创业始祖,必须尊!);老爹冯安:追尊为宣皇帝(从将军直接火箭式蹿升为皇帝!);老妈张氏:追尊为太后(母凭子贵,必须的!)。
冯安生前最高职位就是个将军(虽然干得不错),死后竟然一步登天,直接成了皇帝!这简直是史上最超值、最躺赢的“追尊皇帝至尊套餐”!但是,冯跋这波操作绝非钱多烧得慌,或者纯纯的孝心大爆发,背后藏着极其精明的政治算计。
强化合法性,堵住悠悠众口: 在胡汉混杂的辽西地区,突然冒出一个汉人(虽然鲜卑化了)建立的政权,凭啥?冯跋需要“根正苗红”的背书。追尊父祖为帝,等于向天下宣告:“看好了!我们老冯家可不是暴发户!祖上也是有头有脸、有根有基的帝王之后!(虽然是刚追认的……)” 这招极大地强化了北燕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身份跃升,完成阶级跨越: 从地方豪强、边关将领家族,一夜之间升级为“皇族”!这身份的转变,对于凝聚人心、建立新的统治秩序至关重要。大家一看,哦,原来是皇帝世家(新晋的),那跟着干心理上就容易接受多了。
汉化改革的“尚方宝剑”: 这才是最核心的!冯跋本人是“鲜卑化汉人”,他深知要稳固统治,光靠武力不行,还得有文化、有制度。他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比如“营建太学”(搞最高学府,培养儒家人才)、“复兴礼教”(恢复中原礼仪制度)、“劝课农桑”(鼓励农业生产,这是根本啊)、“赋役省简”(减轻老百姓负担)。这些政策要顺利推行,尤其是让那些鲜卑贵族和汉人士大夫都接受,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法统依据。追尊父祖为帝,建立“冯氏皇统”,就为这些汉化改革提供了最硬核的“宗法依据”——我们老冯家是传承中原帝王道统的,恢复汉家制度,那不是天经地义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