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三:整理文化,附庸风雅(真风雅)
刘骏本人是个文艺青年,诗词歌赋都玩得转。他当皇帝后,也没忘了搞点文化建设。他组织了一大批文化人,在皇家图书馆(华林园)里搞了个大工程——编纂《华林遍略》。这名字听着就高端大气上档次,实际上是一部大型类书(类似百科全书),整理汇编了各种典籍知识。他自己也写诗,比如那句“流风拂舞袖,明月照歌尘”,画面感十足,清新脱俗,确实有才情。那会儿的建康城,文学沙龙估计挺热闹,皇帝带头搞创作,文化氛围是相当浓厚。
如果故事就停在这里,刘骏同志妥妥能进“南朝明君排行榜”前列,后世史官都得给他点个大大的赞。然而,历史的剧本,往往有“但是”……
第三幕:画风突变——暴虐奢靡的“昏君”模式全开
但是! 权力这玩意儿,就像陈年老酒,度数太高,容易上头。随着皇位越坐越稳,刘骏同志骨子里那些不太美好的基因,开始像脱缰的野狗一样撒欢狂奔了。他成功地削掉了藩王的兵权,结果转头就把屠刀挥得更狠——砍向了自己的血脉至亲!
场景一:“皇族收割机”
刘骏对自家亲戚的猜忌和残忍,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的亲叔叔,坐镇荆州实力雄厚的南郡王刘义宣(就是当年支持他打刘劭的主力之一),因为不满侄子的削藩政策(可能还有点别的心思),起兵造反了。结果呢?被刘骏派大将沈庆之、王玄谟等摁在地上摩擦。叛乱平息后,刘义宣和他的十六个儿子(对,你没看错,十六个!)被刘骏打包送去了阎王殿,上演了一出惨烈的“灭门惨案”。这还没完,他的弟弟南平王刘铄,就因为在刘劭当政时被迫写过几篇拍马屁的文章(也可能是被人打小报告说他心里不服),就被亲哥哥刘骏一杯毒酒送上了西天,死得那叫一个憋屈。更离谱的是,连年纪轻轻、可能还没搞清楚状况的弟弟海陵王刘休茂,也莫名其妙地被干掉了。史书上评价他“诛夷骨肉,虐害忠良”,一点没冤枉他。建康城里,刘家的宗室子弟是越来越少,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生怕哪天皇帝一个不高兴,就被“咔嚓”了。刘骏同志用实际行动证明:最是无情帝王家,我砍亲戚比砍瓜还利索!
场景二:“剁手级”败家子
如果说对亲戚狠是“内耗”,那刘骏在花钱享受方面,绝对是“外放型”的顶级败家。他嫌弃老爹留下的皇宫不够气派,不够彰显他这“千古一帝”(自封的)的身份。于是,大手一挥:给朕扩建!重点工程就是华林园。这可不是简单的种几棵树、挖个池塘。那是真金白银地堆啊!搜罗天下奇石异兽,什么太湖石、灵璧石,珍禽异兽,统统运来。亭台楼阁怎么华丽怎么建,雕梁画栋,镶金嵌玉。据说为了搞个“人造天渊池”,工程浩大,劳民伤财。这还不算日常开销。他老人家开个Party(宴会),那排场,恨不得把国库都搬出来。有一次高兴了,随手就赏给心腹老将沈庆之“钱千万、布万匹”!这手笔,直接把旁边的穷官儿们看得眼珠子都快掉地上了,内心OS:陛下,您手指缝里漏点给我们行不行?国库?国库是什么?能吃吗?在刘骏眼里,那大概就是他的私人零钱包。结果呢?自然是“府藏空虚”,钱不够花了怎么办?加税!老百姓的负担蹭蹭往上涨,怨气值直接爆表。他在华林园里醉生梦死,看着美女跳舞,听着靡靡之音,帝国的根基就在这“醉人的笙歌”中,被他自个儿拿锄头吭哧吭哧地挖松了。
场景三:“精分”现场——文雅与残暴的冰火两重天
刘骏这个人最让人抓狂的地方,就是他身上那种极端分裂的气质。你说他残暴吧,他确实爱读书、能写诗、搞大型文化工程(《华林遍略》),对鲍照这样的大才子也真心欣赏提拔。同一双手,上午可能还在挥毫泼墨,写下流传后世的锦绣文章,下午就能眼都不眨地签下一份灭人满门的诏书。他欣赏鲍照的才华,把人家当御用文人,可转脸对身边的其他大臣,那是说打就打,说骂就骂,一点面子不给,把大臣的尊严踩在地上摩擦。史学家沈约在《宋书》里都忍不住吐槽:“才俊之士,升于高堂;忠贞之臣,戮于刑场。” 朝堂之上,那真是墨香混合着血腥味,奏折旁边可能就放着刚签发的死刑令,堪称行为艺术般的“精分”现场。
场景四:“孝子”与“淫魔”的混合体
在对待母亲路太后方面,刘骏绝对能评上“南朝十大孝子”。晨昏定省,嘘寒问暖,关心备至,那是样样到位,标准模范孝子。BUT!一转身进了后宫,画风突变。史书上用了“游荡后宫,亵乱礼法”八个字,含蓄又犀利。简单说,就是私生活极其混乱,毫无节制,甚至有点不顾人伦,各种香艳(或者说狗血)的宫廷八卦满天飞。孝顺母亲是真孝顺,荒淫无度也是真荒淫。这种极致的反差,让当时和后世的人都看得目瞪口呆:陛下,您这切换模式的速度,是不是有点太快了?您的道德底线是装了弹簧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