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一个强大的“权臣黑粉团”正式成立。他们的核心KPI就是:搞臭、搞倒刘景素!他们日夜在小皇帝耳边吹风,说刘景素“深得人心,恐有异图”。刘昱本身就是个没脑子的暴君,经不起挑唆,看刘景素的眼神也越来越不对。
场景三:“王季符事件”——压垮骆驼的第一根稻草
元徽三年(475年),一个神转折事件发生了。刘景素的部将、时任右军将军的王季符,因为在京城建康时与刘景素有了矛盾(具体啥矛盾史书没细说,估计是工作安排或者利益纠纷),害怕被报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上演了一出“千里送人头(告密版)”。
他快马加鞭跑到京城,向朝廷告发:“报告!建平王刘景素要造反!”这一下,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朝廷里也不是铁板一块。以司空袁粲、领军将军萧道成为首的实权派,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们知道刘景素可能被猜忌,但眼下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他要造反,而且贸然处理一个声望这么高的亲王,容易引发更大的动荡。
于是,一场高层斡旋开始了。在袁粲、萧道成等人的运作下,事情的处理结果堪称“和稀泥”艺术的典范。
王季符:诬告?不完全是。但扰乱朝纲?是的!流放,立即执行!
刘景素:完全无辜?那也不一定。但直接处理?不合适。那就象征性惩罚一下吧——削去“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职衔。
这个处理,看似各打五十大板,实则对刘景素伤害极大。兵权被削,意味着自保能力下降;而朝廷的猜忌,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这件事之后,刘景素彻底慌了。他终于明白,无论自己多么低调,多么示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开始暗中联络京口和建康的武将,比如黄回、高道庆、曹欣之等人,为自己准备后路。此时的他已经从“模范生”心态,转向了“求生者”心态。
第三幕:京口起兵——一场仓促的“求生欲大爆发”
场景一:导火索——一个坑爹的“好消息”
元徽四年(476年)七月,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以一种极其戏剧化的方式出现了。
羽林监(皇家禁卫军军官)垣祗祖,带着他的部下和家属,一共几百号人,疯了一样从建康跑到京口,投奔刘景素。他带来了一个“重磅好消息”:“京城已经溃乱啦!大家都盼着您来呢!此时不起兵,更待何时?”
这消息,搁谁听了都得心里打鼓。但身处信息茧房的刘景素,在长期的精神压力和部下的鼓动下,选择了相信。或许,他也觉得不能再坐以待毙了。于是,他咬牙跺脚,决定起兵!清君侧!匡扶社稷!
然而,垣祗祖这消息,水分比海绵还大。京城确实人心惶惶,但远没到“溃乱”的程度。他这个行为,更像是自己在京城混不下去了,或者得罪了人,想找个由头怂恿刘景素创业,自己好当个从龙功臣。这就好比一个前公司员工跑来找你,说“老东家快破产了,咱们赶紧另立门户吧”,结果你信了,刚注册完新公司,发现老东家不仅没破产,还报警抓你了。
场景二:战略摇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作死
刘景素本身是个文化人,缺乏他祖上刘裕那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决断和威略。起兵后的战略会议,开得那叫一个纠结。
方案A(激进派):左暄(刘景素的军事顾问)等人建议,应该火速派兵占领秦淮河入江口的竹里,摧毁那里的桥梁,凭借天险阻击朝廷军队。这叫“卡住喉咙”,掌握主动权。
方案B(保守派):大多数将领反对,说:“现在盛夏下雨,河水暴涨,咱们跑来跑去多辛苦?不如坚守京口,等他们来了,以逸待劳,定能取胜!”
刘景素纠结再三,选择了方案B——固守京口。这个决定,本质上就是放弃了战场主动权,等着别人来打。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无异于自杀。他的起兵,从一开始就透着一股“被动挨打”的气息。
场景三:朝廷反应——降维打击与猪队友助攻
朝廷这边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迅速。总指挥是未来的齐高帝萧道成,他总统诸军,沉着应对。派出的将领包括张保(水军)、任农夫(步兵)、黄回(表面讨伐,实际是刘景素内应,但骑墙观望)、李安民(一路)、张岱(一路),分进合击,直扑京口。
刘景素这边呢?
初战小胜:他的水军还真争了口气,在江上击杀了朝廷水军将领张保。这本来是个提振士气的好机会。
内鬼频出:但坏就坏在,他依赖的那些京中武将,如黄回等人,见朝廷军势大,立刻开始骑墙,甚至暗中与朝廷军联络,出工不出力。
将帅失和:城内的将领也互相不服,左暄和垣祗祖就在城楼上拔刀相向,差点自己人先打起来。这管理能力,也是没谁了。
结果,起兵仅仅八天,到了七月初八(476年8月13日),京口城就被攻陷。刘景素本来想骑马跑路,结果慌不择路,连人带马掉进了草丛里的水沟(玄湖),被追兵发现,当场斩首。他的三个儿子也一同遇害。一场轰轰烈烈(?)的起兵,就这样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失败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