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幕:顾命大臣的艰难抉择——废黜皇帝是忠是奸?
好景不长,刘裕在位不到三年就病逝了。这位开国皇帝在临终前,指定了一个豪华的顾命大臣团队:傅亮、徐羡之、谢晦、檀道济。这四位可以说是刘宋初期的政治局常委,共同辅佐年仅十七岁的少帝刘义符。
如果以为这是份美差,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位小皇帝简直就是个问题少年的加强版。据《资治通鉴》记载,少帝完全不理朝政,整天在宫里开派对。更离谱的是,他还在华林园里搞市集cosplay,亲自当起小贩,开店卖酒卖肉。这边北方强敌北魏虎视眈眈,国内天灾人祸不断,那边皇帝却玩得不亦乐乎。
四位顾命大臣急得团团转:这公司要垮啊!
为确保刘宋集团不破产,他们开了个紧急董事会。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换CEO!
这个决定可谓惊世骇俗。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废立皇帝是天大的事情。但他们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宋书》记载少帝居丧无礼,游戏无度,完全不具备一个皇帝应有的素质。
不过,他们的操作顺序很有意思:先废杀了可能继位且德行有亏的庐陵王刘义真,理由是这位王爷轻动多过,不任社稷。然后才以太后名义发布诏书,列举少帝种种劣迹,将其废为营阳王。不久后,为绝后患,又将少帝和刘义真处死。
这套废昏立明的组合拳打得干净利落。随后,他们迎立刘裕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为帝,即后来的宋文帝。
站在国家利益角度,这个决定或许是正确的。一个荒唐的皇帝确实可能让新生的王朝陷入危机。但站在皇权伦理角度,这无疑是越界之举。傅亮等人自以为是在拯救公司,却不知已经触犯了皇权最大的忌讳。
管理学的难题:傅亮团队面临的是经典的公司治理问题——当CEO严重失职时,董事会是否有权罢免?从公司存续角度看,他们做了正确决定;但从职业伦理看,他们越界了。
第四幕:帝王心术——兔死狗烹的必然结局
宋文帝刘义隆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表面温文尔雅,内心却深不可测。登基之初,他深知自己根基未稳,对傅亮等人极尽优待,加官进爵一样不少。
但是,杀兄之仇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这位新皇帝的心头。试想,每天上朝都要面对这几个曾经废杀自己兄长的大臣,心里能舒服吗?
刘义隆在等待时机。这一等就是两年。
公元426年正月,刘义隆感觉自己的皇位已经坐稳,终于亮出了屠刀。他下诏痛斥傅亮等人专权跋扈、弑杀君主,要求严惩不贷。
有趣的是,在这之前,刘义隆还玩了一手欲擒故纵。他先是升傅亮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看上去是要进一步重用。这一招让傅亮等人放松了警惕。
诏书下达时,傅亮正在中书省办公。听到这个消息,他手中的笔应声落地,苦笑道:我受先帝托孤,废昏立明,全是为国为民啊!这一刻,他想必已经明白:无论当初的动机多么高尚,在皇权面前,这些都毫无意义。
傅亮试图逃亡,最终在兄长墓前被擒。这个选择很有意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选择回到亲人身边,也许是在寻找最后的慰藉。
临刑前,傅亮留下了那句千古名句:废昏立明,是为社稷。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我废掉昏君拥立明主,全是为了国家。如今要给我加罪名,还怕找不到借口吗?)
这句话,道尽了所有功高震主之臣的共同悲鸣。它穿越千年时空,至今仍在警示后人:在权力游戏中,动机不重要,结果才重要。
历史定律:在绝对皇权面前,任何对皇权的保护性伤害都是原罪。傅亮们以为自己在拯救公司,却不知新董事长最在意的,是你们曾经罢免过董事长。
第五幕:文采风流——政治失意者的精神家园
尽管政治生涯以悲剧收场,傅亮的文学成就却不容忽视。他着有《傅亮集》三十一卷,虽然大部分已经散佚,但从现存的作品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文学才华。
他的《演慎论》写得尤其精彩,其中说道:大道有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如果他知道在政治实践中也遵循这个原则,或许结局会不一样。
《感物赋》更是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敏感心灵。他写道:余以春秋之月,述职内禁,夜清务隙,游目艺苑。在政治斗争的间隙,文学成为他最后的精神避难所。
钟嵘在《诗品》中将他的诗列为中品,评价亦复平美。这个评价很中肯——傅亮的文学成就虽然不及后来的谢灵运等人,但在当时也算是一流水平。
有趣的是,傅亮最广为人知的文章,反而是那些公文奏章。他写的《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记述刘裕收复中原后拜谒皇陵的经过,文情并茂,堪称公文写作的典范。这或许是一种讽刺:他最用心的文学作品大多失传,而那些公务文书却流传后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