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时间与永恒当下的辩证
《道嘅可能》在时间意识上也呈现出独特的结构。前三节的代际重复暗示了一种循环时间观,而结尾处的"道"则指向了超越时间的永恒。这种双重时间性与海德格尔"时间性-存在"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树科通过粤语诗歌的形式将其表达得更为具象和生动。
诗中"生"字的重复出现创造了一种仪式感,类似于宗教仪式中的咒语念诵。这种语言重复不仅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更在认知层面形成了一种冥想效果,引导读者从具体的血缘关系沉思进入抽象的宇宙意识。这种"诗性启蒙"的方式与禅宗的公案传统有相通之处,都是通过表面的简单引发深层的顿悟。
方言写作的形而上可能
《道嘅可能》作为一首粤语诗歌,其语言选择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声明。在普通话主导的文学场域中,方言写作往往被贴上"地方性"的标签,而树科却通过这首诗证明,方言完全可以表达最普世的哲学关怀。粤语特有的词汇和语法不仅没有限制诗歌的思想深度,反而为其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
诗中"道嘅可能"这一短语本身就是对方言表达能力的最佳证明。普通话中的"道的可能性"在粤语中获得了更为紧凑和富有韵律的表达,同时"嘅"字的发音(ge3)与"道"(dou6)形成声调上的对比,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这种语言特质使得哲学思考获得了感官上的直接性。
结语:诗作为归家之路
树科的《道嘅可能》通过简单的家族代际追问,最终抵达了人类最古老的哲学困惑——我们从哪里来?诗歌给出的答案既具体又抽象:我们来自母亲,母亲来自她的母亲,而这无尽的链条最终指向"道"这一终极源头。这种思维路径既尊重了具体的家族记忆,又满足了人类对超越性的渴望。
在当代汉语诗歌越来越倾向于碎片化、个人化表达的背景下,《道嘅可能》展现了一种难得的哲学深度和形式完整性。它证明诗歌不仅可以表达个人情感,还可以成为思考存在本质的媒介。通过粤语这一载体,树科成功地将地域经验提升为普世思考,为汉语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关注的新路径。
这首诗最终提醒我们:所有的哲学追问或许都始于一个孩子对母亲的那句"我是从哪里来的?"。而在无尽的"阿妈-婆婆"链条尽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血缘的延续,更是"道"在时间中的自我显现。在这个意义上,《道嘅可能》不仅是一首好诗,更是一次成功的"诗性哲学"实践,它通过语言的艺术,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回家的路——既是回到母亲的子宫,也是回到"道"的怀抱。
喜欢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m.20xs.org)粤语诗鉴赏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