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伯的手札,1975年开始写的。”温如霜翻开第一页,里面夹着一片干枯的蓝釉瓷片,“李伯16岁跟着父亲学做糖龙瓷偶,这是他第一次独立烧窑失败的瓷片,上面的龙纹只烧出了半条。他在旁边写:‘龙是活的,要顺着釉色的流动走,急不得。’”
台下安静下来,有人拿出手机拍照,镜头聚焦在那片小小的瓷片上。温如霜打开PPT,屏幕上出现手札的扫描件,旁边配着“糖龙系列”的故事 timeline:585集的“老匠人尝试新釉色”、586集的“冰裂纹工艺直播”、590集的“匠人对纹样传承的理解”、598集的“匠人少年时”……每一个故事都对应着手札里的某段文字。
“我们的匠人故事体系,不是简单的文字包装,而是和非遗传承的脉络绑在一起的。”温如霜的声音比风痕柔和,却带着一种能让人静下心来的力量,“第一代糖龙上线时,用户觉得只是好看的数字资产,交易率很低。后来我们写了李伯第一次尝试新釉色的故事——他60岁时想把青蓝釉改成渐变,被老师傅骂‘不守规矩’,但他偷偷试了半年,终于烧出不会开裂的渐变釉。这个故事上线后,有30%的用户开始关注糖龙背后的工艺,有人甚至在社群里问‘怎么才能学到这种釉色技术’。”
她点击鼠标,屏幕切换成一段短视频:镜头里,李伯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一支细毛笔,正在瓷板上画冰裂纹,“做糖龙的冰裂纹,要像给龙盖被子,纹路不能太密,不然龙会‘喘不过气’;也不能太疏,不然挡不住寒气。”视频里的李伯笑着说,弹幕里满是“爷爷好可爱”“想拥有冰裂纹糖龙”的留言。
“586集的直播后,我们收到了1200多条藏家留言,有人说‘原来冰裂纹不是随便画的’,有人主动提出‘以后改造前先看看李伯的视频’。”温如霜顿了顿,看向台下的非遗传承人代表,“之前有位剪纸传承人问我,数字藏品会不会让年轻人只喜欢‘花哨的外壳’,忘了老手艺的本质。其实不会——当年轻人知道,他们改造的糖龙纹样,背后藏着李伯几十年的摸索,他们会更敬畏传统。有个12岁的学生,在非遗课堂上设计‘少年糖龙’时,特意在龙尾加了一片蓝釉瓷片,说‘要向李爷爷的失败致敬’,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温老师,”后排传来一个年轻的声音,是某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我们做毕业设计时,想给非遗数字藏品加故事,但找不到传承人合作,怎么办?”
温如霜笑了笑:“不一定非要找在世的传承人。比如你们做剪纸藏品,可以去查剪纸艺人的口述史,或者博物馆里的老工具——有个学生团队做陕北剪纸数字藏品时,拍了一组老剪刀的照片,配文‘这把剪刀剪过3000条龙,手柄上的纹路是艺人常年握刀磨出来的’,一样很打动人。关键是让故事有细节,有温度,不是喊‘保护非遗’的口号。”
研讨会的互动环节持续了一个小时,问题从“如何防止故事抄袭”到“匠人分成比例怎么定”,风痕和温如霜一一解答,偶尔还会互相补充——风痕说技术审核时,温如霜会补上“故事引导能减少30%的违规申请”;温如霜说故事传播时,风痕会拿出“有故事的藏品复购率高25%”的数据。台下的人渐渐发现,“糖龙模式”的核心,不是技术或故事单方面的成功,而是两者像糖龙的釉色与纹样一样,相互渗透,彼此支撑。
下午四点,研讨会接近尾声。张处长做总结时,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好的《数字非遗藏品指导意见(草案)》,“我们参考‘糖龙系列’的经验,在草案里加了两条:一是传统纹样数字藏品,必须有至少一名非遗传承人参与内容审核;二是鼓励平台建立‘文化叙事体系’,不能只卖数字资产,要讲好手艺背后的故事。”
台下响起掌声,温如霜拿出手机,给李伯发了条消息,附上会场的照片。没过多久,李伯回复了一段语音,声音有些沙哑,却很兴奋:“如霜啊,我在电视上看到直播了,那个王总问的古画问题,风小子答得挺好!晚上我把新画的‘秋江糖龙’纹样发你,你们第三代不是要做成长系统吗?这个纹样可以给参与公益的用户用,让他们知道,做善事的人,龙会跟着‘长’出秋天的江水纹路。”
温如霜把语音点开,风痕也凑过来听。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两人身上,手札里的蓝釉瓷片在光线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像一片凝固的星空。
研讨会结束后,两人沿着非遗文化中心的石板路往外走。路边的展示柜里,摆着李伯做的实体糖龙瓷偶,青蓝釉色上的冰裂纹清晰可见,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藏家改造的数字糖龙——有融入蜀绣元素的“锦绣糖龙”,有带着剪纸镂空的“窗花糖龙”,还有加了孩子涂鸦的“童趣糖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