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五分钟,他的留言就被顶到了社群首页。“牡丹瓷”第一个回复:“天呐!这个竹编纹也太逼真了吧!我奶奶以前也编过这种万字纹,看到这个突然想家了……”“青灯”也留言:“我刚才去查了竹溪村的万字纹,原来这种纹路在古代是用来祈福的,林舟你也太用心了!”
还有人@平台官方,问能不能也学竹编纹,温如霜很快回复:“后续会联合竹溪村推出‘竹编纹样教学’,由竹阿婆直播教学,感兴趣的藏家可以关注‘非遗云工坊’板块,明天上午十点开放预约。”
林舟看着社群里的热闹讨论,忽然想起自己半年前下载“逸霄糖龙”APP的初衷——只是觉得非遗主题的糖龙好看,想收藏一枚当纪念。可现在,这只糖龙不仅成了他生活里的牵挂,还让他认识了竹阿婆,了解了竹编文化,甚至能为非遗传承做一点小事。
他点开APP里的“公益记录”,之前那笔两百元的捐赠下面,多了张新照片:几个穿着蓝布衫的孩子,正用竹编篮子装着刚做好的实体糖龙,篮子上的万字纹清晰可见,照片配文:“你的捐赠已转化为10套竹编工具,孩子们用新工具编出了第一篮糖龙。”
林舟把照片保存下来,设成了手机壁纸。
而此刻的逸霄平台办公区,温如霜正对着屏幕上林舟的糖龙截图微笑。她把这段截图发给风痕,附带消息:“你看,用户已经开始主动传承非遗了,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
风痕刚结束技术部的会议,手里还拿着“非遗云工坊”的测试报告。他点开截图,看着糖龙身上的竹编纹,想起昨天陈守义老人来平台时说的话:“好的非遗传承,不是我们推着走,是有人愿意跟着走。”
“云工坊的测试怎么样了?”温如霜发来新消息,“明天能准时开放预约吗?”
“没问题。”风痕回复,指尖划过屏幕上的竹编纹,“技术部加了‘实时互动’功能,直播时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编的竹编照片,竹阿婆能直接在屏幕上标注修改,就像面对面教一样。另外,我们还加了‘纹样库’,把竹溪村的万字纹、回纹、席纹都整理进去了,用户可以直接用在糖龙改造上。”
温如霜看着消息,忍不住笑了。她想起三个月前,她和风痕第一次讨论成长系统时,风痕还说“技术只能做工具”,可现在,他却把技术做成了传递温度的桥梁——不仅能让用户看到竹编,还能让用户摸到、学到、用到。
“对了,陈老说明天要来平台,想在云工坊直播里露个脸。”温如霜补充道,“他说要给孩子们演示怎么把竹编纹画在实体糖龙上,还说要送给林舟一份礼物。”
风痕挑眉,回复:“礼物?什么礼物?”
“陈老没说,只说是用竹溪村的麦芽糖做的,上面有万字纹。”温如霜发了个好奇的表情,“估计是想鼓励林舟这种年轻人吧。”
风痕看着消息,忽然想起自己昨天优化“竹编触感”特效时,特意去查了竹编的历史——原来江南竹编早在宋代就有了,那时候的匠人会把竹编纹画在瓷器、漆器上,现在林舟把它画在数字糖龙上,也算一种跨越时空的传承。他对着屏幕上的竹编糖龙,在备注里写了一行字:“技术无界,传承有心。”
第二天早上九点五十分,林舟提前打开了“非遗云工坊”的预约页面。距离开放还有十分钟,页面上已经有三千多人在排队。他盯着倒计时,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敲击,心里竟有点紧张,像学生等着上喜欢的课。
十点整,预约通道准时开放。林舟秒点“预约”,屏幕上弹出“预约成功”的提示,还附带了一个小小的“竹编学徒”徽章。他刚把徽章截图发给陈默,就收到了平台推送的直播提醒:“10:30,竹阿婆《万字纹基础教学》,特邀嘉宾:陈守义。”
十点半,直播准时开始。镜头里是竹溪村的一间老院子,院墙上爬着青藤,院子中央摆着一张长桌,桌上放着竹篾、剪刀、尺子,还有几个刚编好的竹编小篮子。竹阿婆坐在桌前,身上穿着件蓝布衫,头发用竹簪挽着,旁边坐着位白发老人,正是陈守义。
“大家好呀,我是竹阿婆。”竹阿婆对着镜头笑了笑,手里拿起一根竹篾,“今天教大家编万字纹,编好了可以画在糖龙上,也可以编个小挂件,送给朋友。”
陈守义接过话头,声音温和却有力量:“竹编和糖艺,都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看起来简单,实则要用心。就像编万字纹,每一根竹篾的力度都要一样,不然编出来的纹是歪的;熬糖也是,火候差一点,糖的味道就变了。”
直播里,竹阿婆一边演示编竹篾,一边讲解步骤,陈老在旁边补充竹编的历史:“以前我们村里,姑娘出嫁前都要学编万字纹的竹篮,里面装着自己做的糖糕,寓意‘甜甜蜜蜜,长长久久’。后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这手艺差点就断了,还好有平台帮我们,让更多人知道竹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