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加价了,三千五。”妻子端着一杯热茶走进来,放在青灯手边,“你这是打算把整套拍下来?”青灯点点头,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了下“加价”,把价格提到了四千,备注还是那行字:“为了孩子们的下一只糖龙。”“我不是要收藏,”他看着妻子,眼神很认真,“我想把这些糖龙送回竹溪村,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做的东西,比任何珍贵的藏品都值钱。”
没过多久,另一个熟悉的ID跳了出来——是陈老。老人今年七十多岁了,眼神不太好,还是让孙子帮忙调大了手机字体才找到拍卖页面。他加价到四千五,备注简单直白:“给娃子们买好竹篾。”陈老和青灯的爷爷是老相识,年轻时一起在镇上做过糖艺,后来陈老搬到了城里,可每年都会回竹溪村看看。上次听说孩子们学做糖龙,他特意托人寄了十斤麦芽糖过去,还附了张纸条,写着“熬糖时火别太急,慢慢来”。
社群里的藏家们很快注意到了这两个特殊的竞拍者。有人认出了青灯的ID,在群里留言:“这不是捐图谱的青灯先生吗?看来是特意来支持孩子们的!”有人跟着加价五百,备注:“算我一份,希望孩子们能编更多糖龙。”还有个做文创的藏家,晒出了自己照着图谱画的朝阳纹草稿,配文:“虽然没拍到也没关系,我把自己画的朝阳纹捐给工坊,孩子们要是想参考,随时找我!”
林舟看着不断跳动的价格和备注,手指悬在“加价”按钮上,却迟迟没按下去。他原本想把价格抬到更高,让工坊能多添置些工具,可现在看着青灯和陈老的备注,看着社群里藏家们的互动,忽然觉得,比起价格,这些心意更重要。他关掉了自己的竞拍页面,转而在社群里发了条消息:“我已经给数字糖龙加了新特效,拍下这套拍品的朋友,不仅能拥有实体套装,还能解锁专属的‘儿童糖龙故事库’,里面有孩子们做糖龙的全部视频。”
消息刚发出去,价格就跳到了六千——还是青灯。这次他的备注变了:“谢谢林舟先生的心意,也谢谢各位藏家。我想把这套拍品送回竹溪村,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心意有人珍惜。”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里,社群里瞬间安静下来。过了几秒,有人回复:“支持青灯先生!让孩子们的糖龙回家!”有人说:“我再加两百,不是为了竞拍,就是想帮孩子们多买些糖料!”还有人私下发消息给温如霜,说自己家里有套祖传的竹编工具,想捐给工坊,让孩子们能用上更好的家伙什。
温如霜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后台不断涌入的捐赠申请,心里暖暖的。风痕走过来,递给她一份数据报表:“现在已经有十五位藏家申请捐赠非遗物品了,‘非遗故事栏’的预约人数也快到两万了。”他指着屏幕上的拍卖页面,价格已经停在了八千,距离拍卖结束还有最后一分钟,“你说,青灯先生会不会再加价?”
温如霜还没来得及回答,就看见屏幕上的价格突然跳到了一万二——是青灯。备注栏里只有一句话:“孩子们的心意,值得最好的收藏。”
拍卖结束的提示弹出时,社群里一片欢呼。有人说:“这才是公益拍卖该有的样子!”有人说:“下次有这样的活动,我还要参加!”温如霜立刻拨通了青灯的电话,刚响一声就被接起。“温小姐,”青灯的声音很温和,“拍品不用寄给我,麻烦你帮我送回竹溪村,就说是孩子们自己的作品,是他们用双手做出来的宝贝,应该放在他们熟悉的地方。”
“您放心,我明天一早就安排人送过去。”温如霜说着,眼眶有点发热,“还有,很多藏家都想给工坊捐赠工具和材料,我会整理好清单,跟拍品一起送过去。”
挂了电话,温如霜转头对风痕说:“你看,这拍场哪里是在卖东西,分明是在称心意。青灯先生的一万二,陈老的四千五,还有藏家们的每一句留言、每一份捐赠,称出的都是大家对非遗的真心。”风痕点点头,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数字糖龙:“以后我们要多办些这样的活动,让这杆‘心意秤’一直亮着,把更多人的心意,都汇成传承的力量。”
第二天中午,竹溪村的非遗工坊里挤满了人。村支书抱着那个刻着万字纹的木盒,站在展示架前,大声念着青灯的留言:“孩子们的心意,值得最好的收藏。”小阿妹第一个冲上去,抱着木盒里自己做的歪角糖龙,眼泪啪嗒啪嗒地掉在糖珠上:“青灯爷爷,我以后一定做更好看的糖龙,不让您失望!”
虎头站在旁边,脸红红的,手里攥着那只断尾朝阳龙,小声说:“我以后学熬糖,要熬出最甜的糖,不让陈爷爷的糖勺闲着,也不让青灯爷爷的竹刀蒙尘。”孩子们围着木盒,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己的打算,竹阿婆站在一旁,擦了擦眼角的泪,笑着说:“好,好,阿婆陪着你们,咱们把老手艺好好传下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