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陆眼睛一亮:“我家楼下有个老糖坊,每天早上都熬麦芽糖,我去录段熬糖的声音!用户在‘气味联想’时,还能听到咕嘟咕嘟的熬糖声,更有代入感。”
当天下午,小陆就带着录音设备去了老糖坊。熬糖的张师傅围着蓝布围裙,把麦芽糖浆倒进大铜锅里,火塘里的木炭烧得正旺,糖浆在锅里慢慢翻滚,发出“咕嘟咕嘟”的声响,甜香混着炭火的焦香,飘满了整个屋子。
“后生仔,你录这个干啥?”张师傅一边搅拌糖浆,一边问。
“做虚拟糖坯,让城里的孩子也知道熬糖的味道。”小陆举着录音设备,对准铜锅。
张师傅笑了,手里的木勺在糖浆里划了个圈:“好啊!我这手艺没人学,能让更多人知道,也不算白熬了三十年糖。”
傍晚,“气味联想”模块终于调试完成。用户刻糖龙时,不仅能收到文字提示,还能听到对应的环境音——刻到糖龙头部时,是陈老的声音:“龙角要尖,像刚冒芽的竹尖”;刻到龙身时,是熬糖的“咕嘟”声;刻到龙尾时,是竹阿婆编竹篾的“沙沙”声。
林舟第一次体验“气味联想”时,特意在书桌放了块奶奶熬的麦芽糖。当屏幕提示“糖香混着竹席的清凉”时,他拿起桌上的麦芽糖咬了一口,甜意顺着舌尖蔓延开,和屏幕里的虚拟糖香重叠在一起——那是小时候夏天,奶奶坐在竹席上给他刻糖龙的味道,也是他以为早就忘记的,关于“匠心”的最初记忆。
他立刻给阿默发了条私信,附上自己刻的糖龙截图:“试试‘气味联想’,我配了真实的麦芽糖,感觉虚拟糖坯都有了甜味。”
阿默很快回复,附带一段视频:他把手机放在装有麦芽糖的盘子旁,指尖在屏幕上刻糖龙,每当“气味联想”的提示弹出,他就低头闻闻盘子里的糖,脸上带着笑。视频下面的文字是:“我虽然听不到声音,但能摸到震动,闻到甜味,这就是刻糖龙的感觉吧?”
温如霜看到这段视频时,正在和陈老视频。她把视频转给陈老,老人看着屏幕里的阿默,手里的竹刀停在糖坯上,半天没说话。过了一会儿,他才轻声说:“我年轻时收过个听障徒弟,教他刻糖龙,只能用手比划,用糖坯的温度提醒他火候。现在有了这虚拟工坊,他不用再靠猜了,多好。”
风痕在旁边听着,忽然想起自己做“材质记忆库”的初衷——一开始只是想还原老手艺的细节,现在才明白,这些细节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能帮不同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手艺语言”。
深夜的办公区,只剩下屏幕的微光。温如霜把陈老的竹刀放回绒布套,风痕还在调试最后一组参数,小陆的电脑里循环播放着熬糖的“咕嘟”声。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平板上的虚拟糖坯上,那淡金色的纹路里,藏着老匠人的心意,也藏着年轻人的用心,正等着更多人,用指尖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
四、百艺同源的“糖龙宴”
虚拟工坊正式上线那天,平台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线上糖龙宴”——邀请陈老、竹阿婆、苏绣的李师傅、木雕的张木匠,还有五十位用户,一起在虚拟工坊里合作刻一条“百艺糖龙”。
早上九点,温如霜提前打开直播界面,屏幕里已经挤满了观众。陈老坐在竹溪村的镜头前,手里握着那把老竹刀;竹阿婆在旁边的小桌上摆好了竹篾;李师傅带着她的苏绣针线,镜头里能看到她指尖的顶针——那是用了二十年的银顶针,上面刻着细小的莲花纹;张木匠则把自己雕了一半的木龙座放在镜头旁,准备给虚拟糖龙做个“底座”。
“人都到齐了,咱们开始吧!”温如霜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陈老负责刻糖龙的轮廓,竹阿婆编竹篾鳞,李师傅在鳞上绣花纹,张木匠雕木座,用户们可以在旁边帮忙补细节,比如给龙角加纹路,给龙尾加流苏。”
陈老先动手,指尖落在虚拟糖坯上,按照“先定线、再走刀”的老规矩,慢慢刻出龙的轮廓。当他刻到龙颈时,屏幕突然弹出提示:“陈老说,龙颈要弯,像抬头喝水的竹蛇,这样才活。”观众们在弹幕里刷起“学到了”,还有用户跟着陈老的动作,在自己的虚拟糖坯上刻龙颈,不时把截图发到弹幕里。
竹阿婆接着编竹篾鳞,她的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虚拟竹篾像有了生命,在糖龙身上织出层层叠叠的鳞片。“大家编的时候要注意,”竹阿婆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每片鳞要压着前一片的一半,像鱼鳞那样,这样龙身才显立体。”有个小朋友在弹幕里问:“阿婆,竹篾鳞会断吗?”竹阿婆笑着说:“断了也没关系,重新编就好,手艺就是在错里学的。”
李师傅绣花纹时,特意选了苏绣里的“缠枝莲”——莲花绕着竹篾鳞的边缘,丝线的颜色从浅粉渐变到深红。“苏绣讲究‘线随形走’,”李师傅一边绣,一边讲解,“竹篾鳞是弯的,丝线也要跟着弯,不能直愣愣地绣,不然就不好看了。”她的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动,虚拟丝线像真的绣针那样,在竹篾鳞上穿梭,弹幕里满是“好精致”的赞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