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如霜眼睛亮了。她立刻联系了陈老、竹阿婆和李师傅,三人特意录了段集体回信。竹阿婆的声音带着竹溪村的软调:“阿玲啊,竹篾纹编松点,就像村里的竹篱笆,不管走多远,都能拦着点家乡的风。”李师傅则教了个小技巧:“下次绣街景时,用淡金线勾边,像给记忆镶个框,就不容易忘啦。”陈老最后说:“想麦芽糖了,就刻只翘尾龙,老糖模的魂在呢,能把甜送到你跟前。”
这段回信发出去的第二天,阿玲的回复来了——她上传了张自己做的麦芽糖照片,糖上用巧克力画了只小小的翘尾龙,标签里写着:“按陈老的熬糖笔记试的,虽然没竹溪的井水,但甜味儿对了,下次要教我女儿编竹篾纹,让她知道妈妈的家乡,藏在糖和竹篾里。”
随着故事越来越多,温如霜发现,“糖龙集市”慢慢变成了一个特殊的“非遗容器”。有位叫“小宇”的十六岁男孩,上传了只机甲样式的糖龙,龙身是银灰色的机甲棱角,关节处却编了迷你竹篾纹,标签里写着:“爷爷以前是打铁的,他说老手艺不是锁在柜子里的,要让它‘跑’进我们的世界。”这条糖龙最初引起了争议,有用户说“不像糖龙,丢了老味道”,陈老却特意在直播间里为它正名:“当年我偏要在糖龙尾巴加个弯,才有了翘尾龙,这娃把机甲和竹篾结合,是给手艺添了新活气,好得很!”
小宇看到陈老的点评后,又上传了段视频——他拿着爷爷的打铁锤,在铁块上敲出了竹篾纹的纹路:“爷爷说,竹篾的软和铁的硬,能缠在一起,就像老手艺和新创意,不冲突。”这段视频被温如霜放进了“集市日志”的首页,下面的评论慢慢从质疑变成了点赞,还有用户跟着做了“汉服糖龙”“剪纸糖龙”,跨风格的糖龙在虚拟木架上挤在一起,倒像场热闹的非遗派对。
十月中旬,竹溪村的竹子到了最韧的时候。竹阿婆特意编了三十个小竹筐,寄给了“故事标签”里最让她感动的三十位用户,每个竹筐里都放着片新鲜竹篾和一小块麦芽糖。小夏收到竹筐时,拍了段视频:她把竹篾放在手机旁,和奶奶一起看着虚拟糖龙上的竹叶飘落,奶奶的手指摸着竹篾,轻声说:“这竹味儿,和当年竹溪村的一样,能让人想起好时光。”
温如霜把这些用户反馈整理成“集市月报”时,风痕忽然指着屏幕上的虚拟集市说:“你看,现在的糖龙,不仅会‘说话’,还能‘牵线’了。”屏幕上,小夏的糖龙旁,有位用户留言说“我也想给奶奶编糖龙,能教我吗”;阿玲的糖龙下,有海外华人组建了“糖龙同乡会”,约定春节时一起在线上编糖龙;小宇的机甲糖龙,则引来了一群学生,说要做“非遗创新小组”,把更多老手艺装进新载体里。
那天晚上,温如霜和团队一起在工作室加班。窗外的城市已经亮了灯,屏幕上的虚拟集市却依旧热闹,竹叶还在慢悠悠地飘,糖龙们在木架上轻轻晃,像在诉说着一个个藏着手艺与心意的故事。温如霜拿起陈老的熬糖笔记,翻到最新的一页,上面是陈老刚写的话:“以前总怕手艺断了,现在才知道,只要有人把心意缠在里面,手艺就会像竹溪的竹子,一年年冒新芽,永远不会老。”
她把这句话输进了“集市日志”的导语里。按下保存键的瞬间,虚拟集市的上空忽然飘起了一片金色的竹叶,这片竹叶比其他竹叶都大些,慢慢落在了所有糖龙的上方,闪着暖融融的光。温如霜看着这片竹叶,忽然明白,“糖龙集市”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虚拟平台,它是一个装满时光与心意的容器,把老匠人的手艺、年轻人的创意,还有那些藏在糖香与竹篾里的念想,一一收了进来,再轻轻传递出去,让非遗的温度,能落在更多人的心上。
接下来的日子里,“糖龙集市”又多了新功能——“非遗盲盒”,用户能随机收到其他用户的糖龙故事,还能交换虚拟糖龙;“线下体验日”,团队会带着老糖模、竹篾和苏绣线,去不同的城市办市集,让大家亲手摸一摸老手艺。温如霜常说,这些功能不是“创新”,只是“把手艺该有的温度,还给大家”。就像竹阿婆编竹篾时总说的:“竹篾要松,心意要满,这样编出来的东西,才能藏住时光,留住人。”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