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上线那天,社群里的留言刷了屏。有人说“第一次看到真的竹编绣莲怎么做,阿婆的手好巧”;有人说“李师傅穿针的时候,我想起我奶奶缝衣服的样子”;陈默则发了段文字,说“虽然听不见声音,但看着阿婆编竹、李师傅绣莲的动作,就像摸到了他们的劲,比虚拟震动更实在”。
温如霜看着这些留言,突然想起风痕说过的话:“我们做的不是虚拟技术,是让手艺能说话,能被摸到,能被记住。”她走到工作室的角落,那里摆着竹阿婆寄来的竹网、李师傅绣的莲、张木匠雕的木座,还有陈默画的震动图谱。阳光落在这些物件上,和屏幕里的虚拟糖龙相映,像一场跨越虚实的“竹莲共生”。
没过多久,温如霜收到了一个快递——是竹阿婆和李师傅一起寄来的。打开一看,是个小小的竹编绣莲挂饰:竹篾编的万字纹底座,上面绣着一朵淡粉缠枝莲,挂绳是用绣线编的,还缀着颗小小的木珠,是张木匠雕的。附言里,竹阿婆的字歪歪扭扭:“给你们的,挂在工作室里,让虚拟的竹和莲,也有个真的伴。”
温如霜把挂饰挂在屏幕旁,每次看虚拟糖龙时,都能看到那朵缠枝莲在风里轻轻晃。有天晚上加班,她无意间碰到挂饰,竹篾的硬和绣线的软在指尖交织,突然想起陈默说的“分清了”——原来非遗的温度,从来都不是虚拟的震动,是老匠人手里的劲,是用户心里的懂,是一针一篾里藏着的,不想被忘记的光阴。
社群里,“竹莲共生”的热潮还在继续。有人用剪纸给糖龙加了莲纹披风,有人用泥塑做了竹莲底座,还有人把这些手艺组合起来,做了个“非遗糖龙家族”。温如霜看着这些作品,突然明白:竹阿婆的竹、李师傅的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手艺,它们像竹溪的水,流进虚拟的世界,又流进更多人的心里,然后长出新的枝芽——那是比“竹莲共生”更珍贵的,“手艺共生”。
有天,陈默发来一段特别长的视频。视频里,他带着一群听障用户,用优化后的虚拟工具一起做竹莲挂饰。每个人的手指都在屏幕上滑动,有的编竹篾,有的绣莲,有的调光影。最后,他们把各自做的挂饰拼在一起,组成了一条巨大的虚拟糖龙,龙身上的竹纹和莲纹交织,在虚拟阳光下闪着光。视频结尾,陈默用手语比了句话,字幕里写着:“我们摸到了阿婆的竹,摸到了李师傅的莲,也摸到了非遗的光。”
温如霜把这段视频发给竹阿婆和李师傅。竹阿婆看完,在视频里抹了抹眼睛,说“没想到我编的竹,能让这么多人摸到”;李师傅则拿着绣线,笑着说“下次我教他们绣更细的莲,让他们摸得更清楚”。风痕站在旁边,看着屏幕里的虚拟糖龙和现实里的挂饰,突然说:“或许我们一开始就错了,不是科技帮了非遗,是非遗帮科技有了温度。”
那天晚上,温如霜在“非遗小课堂”的专栏里写了段话:“竹是骨,莲是魂,一针一篾里藏着的,是老匠人不想丢的手艺,是年轻人不想忘的根。我们做的,不过是搭了座桥,让竹能找到莲,让手艺能找到人,让光阴能找到下一段光阴。”
专栏下面,第一条留言是陈默的:“我摸到了这座桥,它是软的,像绣线;也是硬的,像竹篾。”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