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糖龙传承录:虚拟纪念册里的文化情书
博物馆的穹顶之下,暖黄色的光影如同揉碎的月光,洒在那些承载着时光印记的非遗展品上。竹编的纹路在光影里泛着温润的光泽,泥塑的轮廓藏着指尖的温度,剪纸的镂空处流转着细碎的光芒——非遗传承博物馆开馆已满一个月,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暖意,那是文化碰撞的余温,是热爱汇聚的热度。
温如霜站在博物馆的中央展区,指尖轻轻拂过玻璃展柜的边缘。展柜里,林小满折的那只纸鹤正静静立着,翅膀上还留着孩子稚嫩的折痕,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飞起。她的目光掠过展区里的每一件展品,从竹阿婆用彩色吸管编的小蚂蚱,到张爷爷尝试创新的草编杯垫,再到听障孩子触摸过的震动感应屏,每一件物品背后,都藏着一段鲜活的故事。
“温姐,数据整理得差不多了。”风痕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捧着一台轻薄的全息设备,屏幕上闪烁着密密麻麻的光点,“这一个月,线上线下的参观者留言总共是条,来自全国28个省份,还有17个国家的海外访客留言。孩子们的作品收录了892件,手艺人的故事视频整理出了36段。”
温如霜转过身,看着风痕眼底的疲惫与兴奋,轻轻点头:“辛苦你了。这些不是冰冷的数据,是每一份热爱的证明。”她接过全息设备,指尖在屏幕上滑动,那些光点瞬间散开,化作一张张留言截图、一幅幅孩子的画作、一段段手艺人的影像,在她眼前交织成一张温暖的网。
林舟抱着一摞厚厚的纸质打印件走过来,额角还带着薄汗:“温姐,这是我们筛选出来的部分留言和作品照片,大家投票选出来的‘最动人瞬间’,都在这里了。你看,林小满那句‘原来非遗离我们这么近’,得票最高呢。”
陈默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木质盒子,里面装着几枚U盘:“我把那些手艺人的采访视频重新剪辑了一下,突出了他们和非遗的故事,还有孩子们学习手艺时的片段,应该能放进纪念册里。”
温如霜看着围在身边的团队成员,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一个月,从博物馆开馆时的忐忑,到少儿体验课受欢迎的欣喜,再到海外分展成功的激动,他们一起经历了太多。如今,博物馆开馆满月,他们要为这份传承,为所有热爱非遗的人,准备一份特别的“周年礼物”——一本虚拟纪念册,一本汇聚了所有人心意的文化情书。
“开始吧。”温如霜深吸一口气,将全息设备连接到博物馆中央的巨型屏幕上。风痕熟练地操作着,屏幕上渐渐浮现出一本古朴而精致的纪念册轮廓,封面是用竹编纹样勾勒出的博物馆剪影,正中央镶嵌着一条栩栩如生的虚拟糖龙,龙身缠绕着剪纸般的祥云,眼睛闪烁着柔和的光芒。
“封面就叫‘时光里的非遗情书’吧。”温如霜轻声说,指尖在屏幕上一点,那几个烫金大字便缓缓印在了纪念册封面上,流光溢彩。
接下来的两天,团队成员几乎都泡在了博物馆里,细致地整理着每一份素材。林舟负责筛选留言,她坐在电脑前,一条一条地读着那些来自不同人的文字,时而微笑,时而红了眼眶。有小学生稚嫩的笔迹:“我学会了编小蚂蚱,妈妈说我以后可以当小老师啦!”有年轻人的感慨:“以前觉得非遗很遥远,今天在博物馆里看了竹阿婆的视频,突然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根。”还有老华侨的留言:“在异国他乡看到家乡的手艺,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谢谢你们让我们摸到了乡愁。”
每一条留言,林舟都仔细地分类标注,有些感人至深的,她还会特意标注上“重点展示”。她把这些留言按照“童真话语”“匠心感悟”“海外情怀”“传承心愿”四个板块整理好,导入纪念册的数据库里。
陈默则在剪辑室里忙碌着,他把竹阿婆教孩子们编竹蚂蚱的视频、张爷爷第一次尝试做草编包的花絮、刘婶和AI工程师讨论泥塑纹样的片段,一一剪辑成短片。他还特意加入了听障孩子触摸“声音展柜”时的画面,那个孩子脸上惊喜的笑容,被他定格成了一帧帧温暖的画面。他想让这些手艺人的故事,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鲜活的影像,能让每一个翻开纪念册的人,都感受到他们对非遗的热爱与坚守。
风痕负责纪念册的技术实现,他要让这本虚拟纪念册既有科技感,又不失温度。他设计了一个互动功能,当参观者点击纪念册里的某一件作品时,屏幕上会弹出相关的故事视频和留言;如果点击虚拟糖龙,龙身上会浮现出与之相关的非遗元素。他还在纪念册的末尾设置了一个“留言墙”,让后来的参观者也能留下自己的话,让这本纪念册永远“未完待续”。
温如霜则在梳理孩子们的作品。她把安安的福字、小杰的木雕、林小满的纸鹤,还有大凉山孩子们的剪纸,一一摊放在桌上。每一件作品,她都仔细地端详着,仿佛能看到孩子们制作时认真的模样。安安的福字,笔画虽然稚嫩,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那是海外孩子对家乡文化的眷恋;小杰的木雕,是一只小小的兔子,线条不够流畅,却充满了童趣,那是乡村孩子对非遗的好奇与热爱;林小满的纸鹤,翅膀上画着彩色的条纹,那是城市孩子对非遗的全新认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