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这些作品按照“海外童真”“乡村童趣”“城市创意”三个类别整理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扫描进电脑,导入纪念册的“童心非遗”板块。她还特意为每一件作品配上了一段简短的文字介绍,写下作品背后的故事。
终于,在博物馆开馆满月的前一天晚上,虚拟纪念册制作完成了。团队成员围在中央屏幕前,迫不及待地想要预览。温如霜轻轻点击屏幕,那本“时光里的非遗情书”缓缓打开,第一页是博物馆开馆时的场景照片,下面配着一行文字:“一个月前,我们在这里种下传承的种子;一个月后,这里已花开满径。”
翻到第二页,是“留言集锦”板块。屏幕上,一条条留言如同萤火虫般飞舞着,最终汇聚成一片文字的海洋。林小满的那句“原来非遗离我们这么近”被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旁边还有她折的纸鹤图案。团队成员看着那些温暖的文字,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看这个,”林舟指着一条留言说,“这位网友说‘今天带着奶奶来参观,奶奶看到竹编的时候哭了,说这是她小时候学过的手艺,没想到现在还有人记得’,当时我看到这条留言,特别感动。”
温如霜点点头,继续翻动纪念册。下一页是“童心非遗”板块,安安的福字首先映入眼帘。点击福字,屏幕上弹出了安安在美国华人学校里讲解竹编的视频,视频里,安安举着福字,认真地给同学们介绍竹编的历史,老华侨们围在一旁,眼里满是欣慰。
“安安这孩子,真是越来越棒了。”温如霜笑着说,语气里满是欣慰。
接着是小杰的木雕兔子。点击木雕,弹出的是小杰作为“小小讲解员”的画面。视频里,小杰站在“乡村孩子展区”前,拿着自己的木雕,给线上的参观者讲述自己学木雕的经历:“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学木雕,一开始觉得很难,总是刻不好。后来温老师告诉我,非遗传承需要耐心,我就坚持了下来。现在我不仅会刻兔子,还会刻小鸟、刻花朵,我想把木雕手艺教给更多的人。”
看着小杰认真的模样,团队成员都忍不住鼓起掌来。陈默感慨道:“这些孩子,就是非遗传承的希望啊。”
再往下翻,是“匠心故事”板块。刘婶的泥塑作品占据了主要位置,旁边是她和AI工程师合作的视频。视频里,刘婶拿着AI生成的纹样,笑着说:“这机器挺聪明,但少了点手的温度,得咱们人来补。”画面一转,是刘婶按照纹样捏泥塑的场景,她的手指粗糙却灵活,在黏土上轻轻揉捏,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泥塑娃娃就成型了。
“刘婶对非遗的坚守,太让人敬佩了。”风痕感慨道,“我们做这本纪念册,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手艺人的故事。”
张爷爷的草编包、竹阿婆的竹编蚂蚱、听障孩子的竹篮……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纪念册里,这些故事被一一呈现,仿佛在诉说着非遗传承路上的点点滴滴。
纪念册的最后一页,是一张巨大的合影。照片里,有手艺人、有孩子、有团队成员,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照片下面,是温如霜写下的一段话:“这本纪念册,是所有人一起为非遗写的情书。它记录着每一份热爱,每一份坚守,每一份传承。愿这份热爱,能跨越山海,传递给更多的人;愿这份传承,能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预览结束后,团队成员都沉默了许久。林舟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说:“这一个月的辛苦,都值了。这本纪念册,太有意义了。”
陈默点点头:“是啊,它不仅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的见证。”
温如霜看着屏幕上的纪念册,心里充满了感慨。她知道,这本纪念册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故事等着他们去记录,还有更多的非遗手艺等着他们去传承。
第二天,博物馆开馆满月的日子。一大早,博物馆里就挤满了人,有来参观的游客,有学习手艺的孩子,还有特意赶来的手艺人。温如霜和团队成员站在中央屏幕前,准备为大家揭晓这份特别的“周年礼物”。
“今天,是我们非遗传承博物馆开馆满月的日子。”温如霜拿起话筒,温柔的声音在博物馆里回荡,“这一个月里,我们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热爱与支持,也见证了太多感人的瞬间。今天,我们要为大家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虚拟纪念册,它的名字叫《时光里的非遗情书》。”
话音刚落,中央屏幕上的虚拟纪念册缓缓打开,那些温暖的留言、动人的故事、可爱的作品,一一呈现在大家眼前。现场的人们都屏住了呼吸,静静地看着屏幕,脸上时而露出笑容,时而流下泪水。
林小满拉着妈妈的手,指着屏幕上自己的纸鹤和留言,兴奋地说:“妈妈,你看!那是我写的!我的纸鹤也在里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