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目光紧紧盯着展板,刚才那个虎头虎脑的男孩举手:“老师,竹子那么硬,怎么能变成这么细的丝呀?”
“问得好。”林舟从收纳盒里拿出一段完整的竹节,“要把竹子变成竹篾,得先选两年生的毛竹,去掉竹青和竹黄,然后用篾刀一层一层剖开来,就像剥洋葱一样。而且每一层竹篾都要煮过,这样才不容易发霉,还能变得更柔韧。”他边说边比划着剖篾的动作,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
讲解完竹编的历史,林舟开始示范竹编书签的制作。“今天我们先学最简单的单丝平纹,大家先把四根竹篾摆成‘井’字,两根横着,两根竖着,固定在软木板上。”他手把手教身边的小女孩固定竹篾,指尖捏着细竹丝,动作轻柔又精准,“然后拿起一根竹篾,从横篾的上面穿过去,再从下一根横篾的下面穿过来,像走迷宫一样,大家试试。”
教室里顿时响起细碎的“沙沙”声,孩子们握着竹篾,小心翼翼地尝试。坐在前排的男孩叫陈阳,性子急,刚穿了两针就把竹篾弄乱了,急得鼻尖冒汗。林舟走过去,蹲在他身边,轻轻把乱掉的竹篾理顺:“别急,慢慢来,竹篾很听话的,你越温柔,它越配合你。”他握着陈阳的手,一起穿了两针,“你看,是不是很简单?”
陈阳眼睛一亮,跟着节奏慢慢编起来,虽然速度慢,但渐渐找到了感觉。旁边的女孩苏晓雨则格外细心,她编得又快又整齐,还悄悄在竹篾的末端系了个小小的结,防止松散。“老师,我能不能在书签上编一个小爱心呀?”苏晓雨举着半成品问。
林舟笑着点头:“当然可以,等你熟练了基础纹样,就能自己设计图案了。非遗手艺不仅要传承,还要有创新,你的想法特别好。”
温如霜站在教室后排,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心里满是欣慰。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孩子们的发顶,也落在他们手中的竹篾上,那些交错的竹丝仿佛有了生命,在指尖跳跃。周校长走到她身边,轻声说:“你看他们,平时上课还会开小差,今天连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因为手艺是有温度的。”温如霜轻声回应,“当孩子们亲手触摸竹篾的质感,感受经纬交错的规律,他们和传统文化之间,就有了真实的连接。”
不知不觉,一节课过去了大半。孩子们的书签渐渐有了雏形,有的编得规整,有的带着几分稚拙的歪扭,但每一个都凝聚着专注与认真。陈阳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对林舟说:“老师,你看我编好了!虽然有点歪,但我觉得特别好看!”
林舟接过书签,仔细看了看:“确实很好看,这是你亲手做的,独一无二。要不要给书签系上流苏,让它更漂亮?”
“要!”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林舟拿出准备好的彩色流苏,教大家怎么系在书签末端。孩子们选了自己喜欢的颜色,粉色、蓝色、黄色的流苏垂在竹编书签下,随风轻轻晃动,像一串串小小的风铃。
“老师,我想把这个书签送给李老师。”苏晓雨拿着系好流苏的书签,走到李青面前,眼里带着羞涩的期待,“李老师平时总给我们讲古诗,这个书签上有竹丝的纹路,就像诗里的平仄,我觉得很适合她。”
李青接过书签,指尖轻轻摩挲着细密的竹编纹路,眼眶微微发热。她低头看着苏晓雨澄澈的眼睛,又看了看教室里其他孩子——不少人都拿着自己的书签,眼神里带着犹豫和期待,显然也想把作品送给老师。
“孩子们,”李青走到讲台前,声音带着一丝哽咽,“谢谢你们的心意。老师收到过很多礼物,但这枚竹编书签,是最特别的一个。”她举起书签,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大家看,这细细的竹丝,是你们一针一线编出来的,里面有你们的认真,有你们的心意,更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认真地说:“这不仅是书签,更是一颗文化的小种子。它会跟着老师一起,藏在书页里,也会落在你们的心里。等你们长大了,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让你们记得,我们的祖辈留下了这么多珍贵的手艺,而你们,就是传承这些手艺的希望。”
教室里安静下来,孩子们看着李老师,眼神里充满了认同。陈阳举起自己的书签:“李老师,我也要送你一个!我编的虽然歪,但我以后会好好学,编出更漂亮的书签送给你!”
“我也要送!”“我也是!”孩子们纷纷举手,教室里瞬间又热闹起来,却比之前多了几分郑重。李青笑着接过一个个书签,小心翼翼地放在讲台上,仿佛捧着一堆稀世珍宝。
温如霜看着这一幕,眼眶也有些湿润。她想起自己最初推动非遗传承的初衷,就是希望这些古老的手艺能被更多人看见、记住、传承。而此刻,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她看到了最生动的传承——不是冰冷的展品,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孩子们手中的竹篾,是老师眼中的感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手艺传递的温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