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铃响了,孩子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教室,嘴里还在讨论着下次要学什么手艺。周校长走到温如霜身边,感慨地说:“温馆长,今天这堂课,比我们预期的效果好太多了。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竹编,更懂了什么是传承。”
“这只是开始。”温如霜笑着说,“接下来,我们会在更多学校设立非遗驿站,除了竹编,还会开设剪纸、泥塑、编绳等课程,让更多孩子接触非遗手艺,让文化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林舟收拾着工具,听到两人的对话,笑着补充:“刚才有几个孩子问我,什么时候能去博物馆看看张爷爷编竹编,我跟他们说,等他们熟练了基础纹样,就组织大家去博物馆研学,让他们亲眼看看老匠人是怎么创作的。”
“这个主意好。”温如霜点头,“非遗驿站是桥梁,一头连着校园,一头连着博物馆,连着老匠人,连着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座桥搭得更宽、更稳。”
离开启星小学时,夕阳已经西斜。车子驶过高耸的教学楼,温如霜回头望去,只见四年级(3)班的窗户里,李老师正把孩子们送的竹编书签整齐地摆放在窗台上,夕阳的余晖落在书签上,竹丝的纹路被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
回到博物馆,温如霜径直走到虚拟糖龙的全息影像前。龙鳞上,新增了一个小小的图案——一枚竹编书签,书签上系着彩色的流苏,旁边标注着“启星小学非遗驿站·竹编第一课”。温如霜伸出手,轻轻触碰那枚虚拟的书签,仿佛能感受到孩子们指尖的温度。
“接下来,还有更多学校要对接,更多课程要设计。”温如霜轻声说,语气里充满了坚定。她知道,非遗传承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每一个非遗驿站都能播下一颗文化的种子,只要有林舟这样的年轻传承人,有李老师这样的教育者,有孩子们这样的未来希望,这些种子终会长成参天大树,让古老的非遗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几天后,温如霜收到了启星小学发来的照片。照片里,李老师的语文课上,每个孩子的课本里都夹着一枚竹编书签;学校的文化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竹编作品和创作心得;甚至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也专门开辟了一个“非遗书签角”,展示孩子们的作品。
其中一张照片,是陈阳和苏晓雨在给其他班级的同学讲解竹编的方法,两人手里拿着竹篾,神情认真又自豪。照片下方,是李老师写的一段话:“非遗驿站带来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自信。那些在指尖流淌的竹丝,已经变成了孩子们心中的文化印记,而这颗种子,终将在时光里绽放出最美的花。”
温如霜把照片打印出来,贴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每当她伏案工作感到疲惫时,看到照片里孩子们灿烂的笑容,看到那些稚嫩却真诚的竹编书签,就会想起李老师说的那句话——“这不仅是书签,更是文化的小种子”。
她知道,这颗种子,已经在启星小学的校园里,在孩子们的心里,悄悄发了芽。而她和她的团队,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让更多非遗驿站在校园里落地生根,让更多文化的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茁壮成长。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