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舟走过去,没有批评他,而是拿起他的绣绷,指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几针:“你看,你这几针虽然歪,但力度很均匀,说明你手很稳。缠枝莲本来就不是笔直的,它的美就在于蜿蜒的姿态,就像伦敦的泰晤士河,弯弯曲曲,却很壮观。”她坐在安安身边,握着他的手,手把手地教他下针:“先从花瓣的边缘开始,一针长,一针短,像小波浪一样……”
安安的眼神渐渐专注起来,跟着林舟的动作慢慢下针。到了第三天,他已经能绣出半朵缠枝莲的花瓣,虽然还不完美,但花瓣的弧度已经有了模样。他兴奋地举着绣绷跑到林舟面前:“林老师,你看!我绣出来了!”林舟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真棒,你看,只要静下心来,手艺就会跟你做朋友。”
另一边,陈默的木雕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孩子们刚开始接触刻刀时都有些害怕,生怕划伤手。一个叫苏菲的女孩,是中英混血,皮肤白皙,眼睛像蓝宝石,她拿着刻刀迟迟不敢下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陈老师,我怕切到手。”
陈默蹲下身,拿起一把改造过的刻刀,在自己的手上轻轻比划:“你看,刻刀要朝着自己的反方向用力,刀刃只接触木料,不会碰到手。而且我给你们的刻刀都磨过,很安全。”他拿起一块软木坯料,示范着刻下第一刀:“先刻一条浅浅的线,就像在木头上画草稿,慢慢来,不用急。”
苏菲跟着陈默的动作,小心翼翼地落下第一刀。木屑细细地落在工作台上,带着樟木的清香。陈默在教室里来回走动,耐心地纠正每个孩子的姿势,遇到刻得好的地方,总会轻声夸赞一句。渐渐地,孩子们不再害怕,教室里只剩下刻刀划过木头的“沙沙”声,偶尔传来几声兴奋的欢呼——那是有人刻出了满意的纹样。
林舟的刺绣课上,孩子们的进步也肉眼可见。有的孩子选择用红色丝线绣缠枝莲,热烈奔放;有的喜欢用淡蓝色,清雅温婉;还有的大胆地将几种颜色搭配在一起,绣出的花朵别有一番童趣。林舟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给出建议,比如让性子沉稳的孩子尝试更复杂的枝蔓缠绕,让活泼的孩子在花瓣上绣出渐变的色彩。
有一天下午,伦敦下起了小雨,淅淅沥沥地打在窗户上。林舟让孩子们停下手中的针线,给他们讲缠枝莲的故事:“在古代中国,缠枝莲常常出现在宫殿的柱子上、衣服上,它不仅好看,还代表着吉祥和团圆。以前,很多女子都会绣缠枝莲,送给远方的亲人,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思念就像这枝蔓一样,永远连着彼此。”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安安突然说:“林老师,我想把我绣的缠枝莲送给我奶奶,她在中国,我好久没见到她了。”这句话勾起了其他孩子的思绪,有的说要送给爸爸妈妈,有的说要挂在自己的房间里,美术室里弥漫着淡淡的温情,雨声仿佛也成了故事的背景音。
陈默的木雕课上,孩子们的作品也渐渐成型。有的刻了一只小松鼠,圆溜溜的眼睛透着机灵;有的刻了一把小木梳,梳齿整齐,边缘刻着简单的花纹;还有的刻了一个小小的中国结纹样,虽然线条简单,却充满了心意。陈默看着孩子们专注的侧脸,想起自己小时候学木雕的样子,也是这样握着刻刀,在父亲的指导下,一点点感受木头的温度。
夏令营的第十三天,也就是倒数第二天,林舟和陈默决定让孩子们筹备一场作品展览。“明天是夏令营的最后一天,我们把大家这两周的作品展示出来,邀请学校的老师和家长来看,好不好?”林舟话音刚落,孩子们就欢呼起来,纷纷主动承担起布置展览的任务。
有的孩子去搬桌子,有的孩子用彩纸做装饰,还有的孩子在作品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作品介绍。林舟和陈默则帮忙调整作品的摆放位置,将刺绣作品挂在墙上,木雕作品摆在桌子上,还在中间放了一张长桌,准备让孩子们现场演示刺绣和木雕的基本手法。
当天晚上,林舟和陈默照例给温如霜发了视频。屏幕里,温如霜看到收拾得整齐漂亮的展览场地,还有孩子们兴奋的笑脸,欣慰地笑了:“你们做得很好,比我预期的还要好。明天展览的时候,记得给我开个视频,让我也看看孩子们的成果。”
夏令营的最后一天,天气格外晴朗。展览场地就设在美术室和外面的走廊里,一大早,孩子们就穿着整齐的衣服来到学校,紧张又期待地等待着参观者。周校长不仅邀请了学校的师生和家长,还在附近的社区里做了宣传,邀请当地的英国人来参观。
上午十点,参观者陆续到来。先是孩子们的家长,他们看到孩子手中的作品,都露出了惊讶又欣慰的表情。安安的妈妈拿起儿子绣的缠枝莲,眼眶微微发红:“没想到他能静下心来绣完,这孩子平时最调皮了。”苏菲的爸爸是英国人,他看着女儿刻的小木梳,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很漂亮,中国手艺,了不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