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加入!”李桂英突然开口,把布包里的泥塑兔子举起来,“我这手艺不能断,我闺女还等着我教她呢。”
王老实搓了搓手,看着地上的麦秸,又看了看身边的老伙计们,终于点头:“行,我也试试。要是真能卖出去,也算给咱柳溪的草编争口气。”
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第一个响应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举起了手。墙角的年轻媳妇们也凑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我们不会老手艺,能帮忙做些啥?”
“当然能!”温如霜眼睛一亮,“打包、拍照、客服,都需要人。咱们合作社,不分老少,只要想干,都有活儿干。”
那天下午,柳溪村手艺合作社正式成立。没有隆重的仪式,只有一张写在红纸上的名单,贴在张守义家的院墙上,名字后面一个个鲜红的指印,像一颗颗跳动的心脏。温如霜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下每个人的特长:张守义,竹编;李桂英,泥塑;王老实,草编;刘嫂,缝纫;小栓,年轻力气大,负责搬运……
夕阳西下时,合作社的第一批活儿分配下去了。张守义坐在青石板上,竹篾刀再次在指尖翻飞,竹丝像活过来一样,在他手里绕出漂亮的弧度。温如霜站在一旁,看着院里忙碌的身影,心里涌起一股热流——柳溪村的手艺,终于要醒了。
第三章 指尖连云端
合作社的第一个难题,是线上店铺。温如霜在村里找了间闲置的旧校舍,收拾出一间小屋子当“运营室”,摆上从城里带来的电脑和相机。可真要上手,却比想象中难多了。
“如霜丫头,这玩意儿怎么点啊?”王老实凑在电脑前,粗大的手指悬在鼠标上,不敢落下,生怕把屏幕戳破。刘嫂拿着手机,对着刚编好的竹篮拍照,拍了十几张,每张都模糊不清。
温如霜耐着性子,手把手地教。教王老实用鼠标,教刘嫂找光线,教李桂英给泥塑上色时注意细节——那些小兔子的眼睛,要涂得圆溜溜的,才显得灵动。
第一个产品上架那天,合作社的人都挤在运营室里,大气都不敢喘。温如霜点击“发布”按钮的瞬间,屋子里静得能听到窗外的风声。
“成了?”张守义紧张地问。
“成了。”温如霜点点头,屏幕上跳出竹编茶杯垫的页面,浅棕色的竹篾交错成菱形,旁边配着张爷爷编竹篮的照片,文字里写着“柳溪村老手艺,纯手工竹编”。
可接下来的三天,店铺里连个咨询的人都没有。刘嫂有些泄气:“是不是城里人不喜欢这个啊?”小栓也挠着头:“要不咱们还是拉去镇上卖吧?”
温如霜没有慌。她翻看着后台数据,又去城里的文创平台上研究热门产品,终于发现了问题——图片不够吸引人,文案也太简单。
第二天一早,她带着相机和道具,拉着张守义到村外的老柳树下。阳光透过柳叶洒下来,她让张爷爷坐在石头上,手里拿着刚编到一半的茶杯垫,竹篾刀在指尖闪着光。“爷爷,笑一笑。”温如霜举着相机,按下快门。
照片拍好后,她又重新写了文案:“七十岁手艺人张守义,做竹编五十余年。每一根竹篾,都经过削、刮、煮、晒四道工序;每一个纹路,都藏着柳溪村的烟火气。这不是普通的茶杯垫,是时光编就的温度。”
重新上架的那天下午,运营室的电脑突然“叮咚”响了一声。
“有消息了!”小栓大喊一声,所有人都围了过来。
屏幕上跳出一条咨询:“这个茶杯垫是纯手工的吗?能定制图案吗?”
温如霜深吸一口气,打字回复:“是的,纯手工制作。可以定制简单的图案,需要多等两天哦。”
没过多久,对方就下了订单,一下子买了五个。
“卖出去了!”刘嫂激动得拍起手,张守义的眼睛也红了,他握着竹篾刀的手微微颤抖:“五十块……五个就卖了五十块……”
那之后,订单渐渐多了起来。有人买竹篮装水果,有人买草编筐当收纳,还有人喜欢李桂英的泥塑小兔子,一次买十几个当伴手礼。
每天下午,运营室里都热闹非凡。小栓负责打包,刘嫂打印快递单,温如霜回复客服消息,偶尔还要给手艺人传达客户的定制需求。张守义每天都会来运营室转一圈,看看当天的订单,嘴角的笑意就没落下过。
有一次,一个客户在评价里写:“收到竹篮的时候,闻到一股淡淡的竹香,摸上去糙糙的,却特别扎实。比超市里的塑料篮好太多了,感觉能用上十年。”
温如霜把这条评价念给大家听,李桂英笑着说:“咱们的东西,就得这么实在。”
订单多了,手艺人的干劲也更足了。王老实把家里的仓房腾出来,专门放麦秸;李桂英的泥塑窑重新烧了起来,村里总能闻到淡淡的陶土香;就连之前观望的几户人家,也主动找上门,想加入合作社学手艺。
柳溪村的炊烟里,渐渐多了竹香、麦香和陶土香。那些沉寂多年的手艺,终于在指尖苏醒,顺着网线,飘向了远方的城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