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放学,林溪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走,而是留在工坊里,直到天黑才编出一个小小的竹篮。篮子不算规整,边缘还有些毛躁,但确实是一个完整的竹篮。她捧着竹篮,跑到陈默面前,眼里闪着光,用力比划着手语:“我编出来了!我编出来了!”
陈默笑着点头,伸出大拇指,给了她一个大大的赞。
林溪把竹篮抱在怀里,像是抱着一件稀世珍宝。她仰起脸,用手语问陈默:“这个篮子,可以寄给爸爸妈妈吗?”
陈默愣了一下。他之前听李主任说过,林溪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一年只能回来一次,平时靠视频联系,但因为林溪听不见,每次视频都只是看着彼此,很少交流。陈默点点头,用力比划:“当然可以,这是你亲手做的,他们一定会很喜欢。”
那天晚上,林溪留在工坊里,让陈默帮她录一段手语视频。她捧着竹篮,站在镜头前,一开始有些紧张,手指微微颤抖,但很快就平静下来。她看着镜头,认真地比划着手语,每一个动作都格外清晰:
“爸爸妈妈,我在陈老师的工坊里学会了编竹篮。这是我编的第一个篮子,送给你们。我学会了一门手艺,以后我可以自己编很多东西,等我长大了,就能养活自己了,你们不用再担心我。我会好好学手艺,等你们回来,我编一个最大的篮子给你们装东西。”
视频录完,林溪的眼睛红红的,但脸上带着笑容。陈默帮她把竹篮仔细包装好,写好地址,第二天一早就寄了出去。
接下来的几天,林溪每天都问陈默:“我的篮子什么时候能到爸爸妈妈那里?”陈默只能笑着比划:“快了,很快就能到。”
一周后,林溪的妈妈给李主任打了电话。电话里,她泣不成声:“谢谢你们,谢谢陈老师。我们收到溪溪的篮子和视频了,她爸爸看了视频,哭了好久。我们一直担心她长大没人照顾,现在看到她学会了手艺,我们终于放心了。”
李主任把电话内容告诉陈默时,陈默正在教孩子们编泥塑。他回头看向坐在窗边的林溪,她正专注地捏着手里的黏土,阳光落在她的脸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陈默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这天下午,温如霜突然来到工坊。她刚从外地考察回来,特意绕路过来看看。陈默带着她参观工坊,介绍孩子们的作品——墙上挂着编好的竹篮、竹蜻蜓,桌上摆着捏好的泥塑小动物,每一件作品都透着童真和认真。
“没想到你把工坊办得这么好。”温如霜感慨地说,“这些孩子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陈默笑着说:“是孩子们争气,他们比我想象中更努力。”
这时,林溪拿着一个刚编好的小竹筐走过来,递给温如霜。温如霜接过竹筐,轻轻抚摸着上面的纹路,眼里满是赞叹。陈默趁机把林溪寄竹篮给父母的故事告诉了她。
温如霜听完,沉默了片刻,然后看着陈默,认真地说:“陈默,我想把‘指尖工坊’的故事放进非遗传承博物馆。这些孩子用指尖创造的不仅是作品,更是非遗传承的另一种可能。我要让更多人看到,非遗手艺能给这些特殊的孩子带来希望,也让更多人关注听障群体的手艺传承。”
陈默愣了一下,随即眼里泛起了光。他从未想过,自己创办的小小工坊,能走进博物馆。
半个月后,非遗传承博物馆里新增了一个“指尖的温度”展区。展区的正中央,摆放着林溪寄给父母的那只竹篮的复制品(原件被林溪的父母珍藏着),旁边播放着林溪录制的手语视频。展区的墙上,挂着“指尖工坊”孩子们的作品,还有他们学习手艺时的照片——陈默手把手教孩子编竹篾,孩子们围在一起交流心得,林溪捧着竹篮露出笑容的瞬间……
展区开放那天,很多游客驻足观看。有人看着林溪的视频,悄悄红了眼眶;有人拿起孩子们编的竹制品,轻声赞叹;还有人留下留言,希望能为工坊捐赠材料,或者报名当志愿者。
温如霜站在展区里,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对身边的陈默说:“你看,这就是传承的力量。手艺不仅能传承文化,还能温暖人心,点亮希望。”
陈默点点头,目光落在展区入口的一句话上——那是温如霜特意加上去的:“指尖无言,却能编织梦想;声音缺席,温度从不缺席。”
这时,林溪和工坊的几个孩子跟着李主任来到博物馆。他们站在自己的作品前,眼里满是自豪。林溪看到视频里的自己,忍不住比划着手语,和身边的小伙伴分享着喜悦。
陈默走过去,蹲下身,看着林溪,用手语比划:“开心吗?你的作品进博物馆了。”
林溪用力点头,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她举起双手,比划着一个大大的“谢谢”,先是对着陈默,然后转向温如霜,最后看向博物馆里的每一个人。
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穹顶,洒在孩子们的身上,也洒在那些用指尖编织的作品上。指尖的温度,在这一刻,温暖了整个博物馆,也温暖了每一个见证这份传承的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逸霄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