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折 设学兴教启民智
延城的春日,褪去了冬日的凛冽,绿洲上草木抽芽,丝路沿途的互市人声鼎沸,商队的驼铃声此起彼伏,交织成西域安定繁荣的乐章。姜维坐镇延城都护府,处理完西域商路的日常事务后,望着案头堆积的诸国民情奏报,眉头微蹙。
这些奏报多提及西域诸国百姓大多目不识丁,耕作仍沿用古老技法,政令传递不畅,部分偏远部落甚至因愚昧而轻信谣言,虽暂无叛乱之举,却为西域长治久安埋下隐患。姜维沉思良久,召来郭淮、陈武、张翼三位心腹将领,以及西域商路都护府的几位幕僚议事。
“诸位,西域如今虽兵戈暂息,商路畅通,但民心未固,教化未开,终非长久之计。”姜维坐在主位,目光扫过众人,“诸国百姓多以游牧或粗放农耕为生,不识礼仪,不懂法度,易被奸人蛊惑。若想让西域真正融入大汉,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从教化入手,设学兴教,启民智、明礼仪,方能让大汉的仁德与法度深入人心。”
郭淮深以为然,点头道:“将军所言极是。西域诸国向来重武轻文,贵族子弟尚且少有读书之人,更何况普通百姓。设立学堂,传授中原的文字、礼仪与知识,既能拉近诸国与大汉的心理距离,也能培养出通晓汉法的人才,便于政令推行与商贸往来。”
陈武却有些顾虑:“将军,西域诸国风俗各异,语言不通,且不少部落首领对中原文化心存芥蒂,担心设学兴教会改变本土习俗。再者,师资、教材、校舍皆是难题,仓促推行恐生变故。”
张翼补充道:“还有粮草供应,如今屯田虽有收成,但要支撑学堂运转,赡养教师,资助贫困学子,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且诸国百姓多需劳作谋生,未必愿意让子女入学。”
姜维早有考量,缓缓说道:“这些难题我已思虑再三。首先,办学不可强求,需循序渐进,先在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等大国都城设立官学,作为试点,待成效显现后再逐步推广至中小诸国与偏远部落。其次,师资方面,我已奏请陛下,从洛阳太学选拔二十名通晓西域方言或愿意学习方言的儒生,再从汉军将士中挑选识字者担任助教,朝廷拨付俸禄,确保教师衣食无忧。”
“教材方面,简化《论语》《孟子》中的晦涩章节,选取‘仁爱’‘礼义’‘诚信’等浅显易懂的内容,编成图文并茂的读本,同时加入大汉律法摘要、农耕技艺、算术常识等实用知识,让百姓觉得学有所用。校舍可暂用各国闲置的宫室或寺庙改建,节省开支。”
“至于部落首领的顾虑,我会亲自前往诸国,晓谕他们兴教的益处——学堂不仅教授知识,还会传授中原先进的农耕、纺织技艺,能让百姓生活富足,国力增强。同时规定,入学孩童可免除家庭部分赋税,成绩优异者可送往洛阳太学深造,毕业后可回西域担任官职或参与商路管理,以此吸引百姓送子女入学。”
众人听后,皆无异议。姜维当即下令,由郭淮负责联络洛阳太学选拔儒生,协调诸国改建校舍;陈武负责筹备教材、笔墨纸砚等物资,调配屯田粮食作为学堂补给;张翼则率领斥候,前往诸国探查适合办学的地点,联络部落首领,争取支持。
半月后,洛阳的儒生陆续抵达西域。姜维亲自接见,勉励他们既要传播中原文化,也要尊重西域当地习俗,不可强行灌输,需以耐心劝导为主。随后,他带着几名儒生与幕僚,前往鄯善国都城扜泥城。
鄯善国王尉屠耆得知姜维前来,亲自出城迎接。宴席上,姜维提及设学兴教之事,尉屠耆果然面露难色:“将军,我鄯善国百姓世代以游牧与商贸为生,向来崇尚勇武,读书识字于他们而言并无大用。且中原文字晦涩难学,恐怕百姓难以接受。”
姜维笑道:“国王陛下,此言差矣。如今丝路畅通,商队往来频繁,若百姓识得汉字,便能看懂商契、账目,避免交易时被人蒙骗;习得算术,便能更好地规划农牧生产,计算收益;知晓汉法,便能明白何为合法、何为违禁,避免因无知而触法。至于农耕技艺,中原的精耕细作之法,能让绿洲的粮食产量翻倍,百姓衣食无忧,这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益处?”
说着,姜维示意幕僚取出几本简易教材与一套农具模型,“陛下请看,这些教材皆是浅显易懂的内容,孩童只需三年便能粗通文字与算术。我们还会在学堂传授纺织、酿酒之法,让百姓多一条谋生之路。而且,入学孩童可免除家庭三成赋税,成绩优异者还能去洛阳深造,将来可为国王陛下分忧,为鄯善国效力,这难道不比让他们终日放牧、劳作更有前途?”
尉屠耆翻阅着教材,又看了看农具模型,心中渐渐动摇。此时,一旁的鄯善国相(由大汉派驻的官员兼任)也劝道:“国王陛下,姜将军此举实为鄯善国百姓着想。如今西域安定,商贸繁荣,若百姓能识文断字,通晓技艺,鄯善国必将更加富庶强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