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大喜道:“多谢各位首领的信任与支持。朝廷定会厚待各部百姓,让大家共享西域发展的成果。”
随后,姜维与各部首领签订了盟约,正式将乌孙部、丁零部、坚昆部纳入大汉的管辖范围。盟约规定:各部保留自治权,首领职位世袭;大汉为各部提供保护,抵御外敌入侵;开放互市,允许各部与中原及西域诸国自由通商;大汉派遣工匠与教师,前往各部传授农耕、纺织、识字等知识与技艺;各部需向大汉缴纳少量贡品,战时需派遣兵力协助汉军作战。
盟约签订后,姜维下令在各部的管辖区域设立行政机构,派遣官员协助各部首领处理政务;同时,启动伊犁河以南草原的开发工作,组织中原移民与当地百姓一同开垦荒地,修建水渠,发展农业;在阿尔泰山南麓设立矿场,开采铁矿、铜矿,用于制造农具与兵器;在各部的重要城池设立学堂与互市,促进文化与经济交流。
为了进一步扩大疆域,姜维还派遣陈武率领大军,向西挺进,收服了位于帕米尔高原东侧的蒲犁国、依耐国等小国。这些小国此前一直受大月氏的影响,摇摆不定。陈武率军抵达后,并未使用武力,而是派遣使者前往各国,晓以利害,宣传大汉的仁德与政策。各国国王见大汉势力强大,且政策优厚,纷纷表示愿意归附。
陈武在收服各国后,按照姜维的指示,在各国设立官学与互市,修建道路与驿站,将其纳入西域的交通与贸易网络。同时,在帕米尔高原的险要位置修建戍堡,派驻兵力,防范大月氏的可能入侵,确保西域西部边境的安全。
经过半年的努力,大汉在西域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北至草原深处,西抵帕米尔高原,南接于阗、莎车等国,东至河西走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管辖区域。新增疆域内,百姓安居乐业,商路畅通无阻,学堂里书声琅琅,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姜维站在延城的城楼上,望着不断扩大的西域版图,心中感慨万千。拓土安边,并非为了争夺土地,而是为了给百姓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让大汉的文化与仁德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他深知,疆域的扩大意味着责任的加重,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更多的挑战要面对。
第五折 筑堡屯田固根基
西域疆域扩大后,如何巩固新占领土,保障边境安全,成为姜维面临的首要问题。新归附的部落与小国,根基尚浅,民心未完全稳固,且边境线漫长,地形复杂,若不加强防御,一旦遭遇外敌入侵或内部叛乱,后果不堪设想。
姜维召集文武官员,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巩固新土的对策。“如今西域疆域辽阔,边境线绵延数千里,仅靠现有兵力,难以全面覆盖。”姜维指着舆图上的新占领区域,“我们必须采取筑堡屯田的策略,在边境要地与新归附区域修建戍堡,派驻兵力,同时组织军民屯田,实现粮草自给,才能长久稳固地守住这片土地。”
郭淮赞同道:“将军所言极是。筑堡可以抵御外敌入侵与内部叛乱,屯田可以解决粮草补给问题,二者相辅相成,是巩固新土的最佳方略。”
张翼补充道:“新归附区域多为草原与绿洲,土地肥沃,适合开垦。组织军民屯田,不仅能解决粮草问题,还能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让百姓安居乐业,进一步巩固民心。”
姜维点头道:“好!那我们便分三步走:第一步,选址筑堡,在北境草原、帕米尔高原、车师后部等边境要地,修建三十座戍堡,形成防御网络;第二步,移民屯田,从中原与西域老归附区迁移百姓前往新区域,与当地部落百姓一同开垦荒地,修建水渠,发展农业;第三步,加强军备,为新派驻的军队配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
为确保计划顺利实施,姜维做出具体分工:郭淮负责统筹规划,选址筑堡,调配兵力与物资;陈武负责移民屯田,组织百姓开垦荒地,修建水利设施;张翼负责武器装备的调配与军队训练;诸国国王与部落首领负责组织本地人力,提供建材与后勤保障。
计划启动后,西域各地再次掀起建设热潮。郭淮率领工匠与士兵,深入各地考察地形,选择地势险要、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修建戍堡。戍堡按照统一标准建造,高约三丈,厚两丈,墙体采用砖石砌筑,坚固耐用。堡内设有营房、粮仓、马厩、武器库、了望塔等设施,可容纳五百至一千名士兵驻守。戍堡之间相距约五十里,形成相互呼应的防御网络,一旦遭遇袭击,可迅速出兵支援。
在北境草原,工匠们克服了土壤松软、水源分散等困难,采用夯土与砖石结合的方式修建戍堡。为了抵御草原骑兵的冲击,戍堡外围还挖掘了深两丈、宽三丈的壕沟,沟内设置了尖刺与陷阱。在帕米尔高原,工匠们则利用当地的山石,修建了依山而建的戍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有效防范大月氏的入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请大家收藏:(m.20xs.org)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