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的嘴唇没有动,但这意念源自于他。
我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挺直了佝偻的背,尽管心脏狂跳得像要炸开,却死死盯着他那混乱的灰雾眼睛:
“你们的‘根’不在这里!那个‘契约’不是这样的!你们无权彻底‘归零’!”
我在赌!赌我的猜测是对的!
赌我那先祖留下的碎片信息,是打破这绝望死局的关键!
老者沉默了。
周围的震动和嗡鸣缓缓平息,但冰冷的寂静已经不再稳固,仿佛冰面出现了裂痕。
他久久地“凝视”着我,灰雾眼睛里的惊疑和忌惮缓缓沉淀。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重新评估一件物品价值的审视。
许久,许久。
他缓缓地,将那只手完全收了回去,按在了那本泛黄的账本上。
然后,他伸出另一只手的食指,蘸取着不知从何而来的暗红色“墨”,在写着“裁决:归零”的那一行字下面,开始书写。
暗红色的字迹,带着不情不愿的滞涩感,缓缓浮现:
最终清偿程序:‘归零’……暂缓。
依据:古老契约条款(残)激活。
债务人状态更改为:‘观察资产’。
抵押物:存在之痕(冻结收缴,暂不销毁)。
监管期:直至‘根源’确认或契约失效。
字迹凝固。
我浑身一软,瘫倒在地。
暂缓……观察资产……冻结……
我暂时不用死了?不用被“归零”了?
老者“看”了我最后一眼,那眼神复杂难明?
有冰冷,有审视,还有仿佛看到本该被丢弃的物品突然展现出未知价值的探究。
然后,他连同老旧的柜台,以及厚重的账本,开始变得透明、虚化,悄无声息地消散在空气里。
宏伟而死寂的银行大厅,也紧随其后,从我脚下开始,寸寸瓦解,化作虚无的光点。
我低头,发现自己站在南方城市出租屋的门口。
手里,紧紧攥着那张黯淡的青铜卡片。
而面前,刚刚蜕变成旋转门的普通房门,也恢复了原状。
窗外,天亮了。雨停了。
阳光刺眼。
我踉跄着扑到电脑前,颤抖着手打开网页,登录云盘,打开社交账号……
那些关于我的数字印记,依旧是一片空白,或者显示错误。
但是它们没有继续消失。
我存在的痕迹,被“冻结”了。
我没有夺回任何东西,我只是暂时保住了这最后一点残渣。
我瘫坐在椅子上,阳光照在我布满皱纹和斑点的脸上,却没有带来丝毫暖意。
我继续在那家档案室上夜班,整理着别人的历史,自己却成了一页无法存档的活体卷宗。
同事们对我视而不见,这并非冷漠,而是他们的认知被无形地修改过。
在他们的记忆里,我大只是个“一直在这里,沉默寡言的老家伙”。
父母偶尔会接到我报平安的电话,他们的回应带着礼貌的疏远,就像在应付一个不太熟悉的远亲。
我的衰老停止了,时间在我身上,失去了流动的意义。
那张黯淡的青铜卡,我依旧留着。
它不再冰冷刺骨,反而带着一丝微弱的余温。我知道,这是连接那个地方的唯一信物,是“观察”的通道。
我不敢丢弃,也无力摧毁。
日子在诡异的平静中流逝。
在某个周末的傍晚,我习惯性地在旧货市场上闲逛,试图在蒙尘的故纸堆里,找到一丝关于“古老契约”或“时壤”的线索。
在一个专卖杂项旧物的摊位上,我的目光被一本没有封皮的残破线装书所吸引。
书页脆黄,边缘被虫蛀得厉害。我随手翻开,里面是用毛笔小楷誊写的工尺谱和一些凌乱的批注。
这是一本某个地方戏班的演出记录和账本。
起初我并未在意,就在翻到中间某一页时,目光扫过一行不起眼的批注:
“民国卅三年夏,东城外荒地夜戏,酬神。班主得金条二,然次日三学徒暴毙,面色枯槁如老翁十载。班主惊惧,散班,金条化黑土。疑触地府银行,借寿买命乎?”
东城外荒地!民国卅三年!1944年!
金条化黑土!借寿买命!
地府银行!
每一个词都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我的心脏上!
不是“世界银行”,是“地府银行”!
我强压住内心的惊涛骇浪,不动声色地买下了这本残书。
摊主是个昏昏欲睡的老头,对我这个唯一的顾客毫不在意。
回到昏暗的出租屋,我扑到桌前,就着台灯,逐字逐句地研读那本残破的戏班记录。
记录断断续续,言辞隐晦,充满了恐惧和不解。
拼凑起来,大概意思是:
1944年夏天,有个神秘的“金主”出重金,请他们戏班去城东那片荒地唱一场夜戏,点名要几出带有“契约”、“盟誓”意味的老戏。
演出当晚,荒地上除了戏班,并无观众,只有远处隐约似有楼影幢幢。演出结束后,班主确实收到了报酬——两根黄澄澄的金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亲历灵异小故事合集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亲历灵异小故事合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