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教授,吴医师,我们发现,出现操作偏差的医护人员,大多是对穴位解剖结构掌握不够熟练,或者在面对不同体型患者时,缺乏灵活调整的意识。”林薇汇报道,“而那些经验丰富的苗医和我们团队的骨干医生,出现问题的比例就很低。”
吴医师补充道:“就像我刚才说的,苗医扎针,讲究‘看、摸、问’。下针前,要看看患者的体型、肤色,摸摸穴位周围的肌肉软硬、有没有结节,问问患者有没有特别的感觉。然后才决定下针的深浅和角度。这其实是一种‘个体化’的判断。”
“个体化……”张健喃喃自语,眼睛一亮,“对!就是个体化!我们之前太强调统一的标准,却忽略了个体差异。生物电池针灸针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不仅取决于标准化的操作,还需要结合一定的个体化判断。”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解剖结构知识强化、个体化评估方法、操作手感培训、实时反馈机制。”
“我们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张健思路清晰起来,“首先,加强所有参与操作医护人员的穴位解剖学培训,让他们彻底理解每个穴位的安全区域、周围的神经血管分布,这样才能在操作时有更清晰的边界意识。其次,建立一套简单易行的个体化评估流程,就像吴医师说的‘看、摸、问’,在进针前,对患者的局部情况进行快速评估,确定一个更适合该患者的‘个性化’进针方案,而不是一味套用标准数值。”
他看向吴医师:“吴医师,这部分可能需要你们苗医的经验来总结和提炼,形成一套可以传授的方法。”
吴医师点点头:“没问题,我们会把几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尽量用大家能理解的方式讲出来。”
“第三,”张健继续说道,“是操作手感的培训。这可能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模拟训练。我们可以制作更精细的人体模型,甚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医生们反复练习,感受不同组织下的进针阻力变化,培养那种‘手下有感应’的能力。”
王博士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我们实验室正好有相关的技术储备,可以尝试开发一个模拟系统。”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张健的语气变得郑重,“我们需要在针具本身或者操作过程中,加入一个实时反馈机制。比如,能不能在针体上集成一个微型传感器,实时监测针体周围的微电流变化、组织压力等参数,当这些参数出现异常波动时,能及时提醒医生,调整进针深度或角度。这样,就算医生的经验不足,也能在技术的辅助下,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这个想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眼前一亮。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手感结合,这正是他们这个项目的核心精神。
“这个技术难度有点大,”王博士沉吟道,“但并非不可能。我们需要时间,还需要一些额外的设备支持。”
“时间我们可以挤,设备和资金,我来想办法。”张健当机立断,“现在,当务之急是先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让医护人员掌握更科学、更灵活的操作方法,确保试验能安全继续。传感器的研发可以作为长期优化方向。”
第三章:淬火与重生
方案确定后,整个团队立刻行动起来,仿佛一台精密的机器,重新焕发了活力。
首先是紧急培训。会议室变成了临时课堂,张健亲自讲解穴位解剖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三维解剖图,详细演示每个试验涉及穴位的安全边界和风险区域。吴医师和其他苗医则轮流上阵,分享他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看、摸、问”评估技巧。
“大家看,这位患者的足三里穴,肌肉比较丰满,进针深度可以稍深一些,但进针时要注意避开下方的神经。而这位患者,体型偏瘦,皮肤下脂肪层薄,进针深度就要相应减少,角度也可以稍微调整,避免直接刺激到骨膜……”吴医师拿着人体模型,耐心地示范着。
林薇负责组织操作手感的模拟训练。她找来了不同材质、不同厚度的模拟皮肤和肌肉组织,制作了多个不同体型的模拟人。医护人员们轮流在模拟人上练习进针,感受不同阻力下的进针手感。苗医们则在一旁指导,纠正他们的手法。
“不对,你进针的时候太急了,感觉不到皮下组织的变化。要像穿针引线一样,轻、稳、准……”
“对,就是这样,当你感觉到针尖碰到一层稍微有点韧性的膜时,就要放慢速度,那可能是深筋膜,再往下就要注意了……”
培训是高强度的,甚至有些枯燥,但没有人抱怨。每个人都清楚,这关系到试验的成败,更关系到患者的安全。那些之前出现过操作偏差的医生,更是格外认真,抓住每一个机会向苗医和团队骨干请教。
与此同时,张健并没有闲着。他一方面督促王博士团队加快微型传感器的研发进度,另一方面,他再次走进病房,亲自查看那些出现过不适反应的患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医圣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圣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