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恢复农业生产,萧桓还推行“劝农令”:凡开垦荒地者,三年免征赋税;养殖牛羊超过百头者,官府给予奖励;有经验的老农,可被聘为“农官”,指导百姓耕种。在京城郊外,萧桓亲自开垦了一亩试验田,种植新引进的水稻,每逢休沐日,便带着百官去田里劳作,以身作则鼓励农耕。
几个月后,江南的防洪大堤建成,西北的新麦种也长出了嫩芽。刘怀安从江南送来奏报,说灾民们已陆续返回家园,重建房屋,田地里也插上了新的秧苗;蒙傲与张伏阁老则送来西北的麦穗,颗粒饱满。萧桓拿着那穗麦子,放在鼻尖轻嗅,闻到了阳光与泥土的气息,他对徐英、张伏等臣道:“百姓有饭吃,国家才能安稳,这才是根本。”
蒙傲整顿禁军的第一步,便是废除“世袭军职”。魏党掌权时,许多将领靠世袭占据高位,却毫无军事才能,有个禁军副将,连基本的队列都指挥不好,却因是魏进忠的义子,稳坐高位。蒙傲将这些世袭将领全部调离,安排他们去负责后勤,同时从边军中选拔战功卓着的校尉补充进来,其中就有岳谦的儿子岳峰。
岳峰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在西北戍边时,曾单人独骑斩杀三名鞑靼骑兵。蒙傲见他武艺高强、军纪严明,便奏请萧桓,提拔他为禁军副总管。萧桓召见岳峰时,见他身上的铠甲还带着刀痕,不禁感叹道:“虎父无犬子,岳将军若在天有灵,定会为你骄傲。”岳峰跪地泣道:“臣愿以死报国,绝不辜负陛下与父亲的期望。”
为了提高禁军的战斗力,蒙傲制定了严格的训练制度:每日卯时操练,午时学习兵法,酉时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一律降级。他还亲自担任教头,演示枪法、刀法,禁军士兵们见主将如此勤勉,训练也愈发刻苦。有个士兵偷懒,被蒙傲发现后,罚他负重跑五十里,从此再也无人敢懈怠。
边关的防御同样重要。萧桓下旨让张伏阁老牵头,加固西北、东北的长城,增设烽火台,同时将魏党克扣的军饷、粮草全部补发到位。他还派使者前往吐蕃、高丽,重申友好盟约,稳定边境关系。鞑靼见大吴军威重振,不敢再轻易挑衅,主动派人来朝贡,送来战马千匹、牛羊万头,请求恢复互市。张伏阁老与蒙傲共同拟定互市章程,确保边境贸易有序进行。
一日深夜,西北传来急报:鞑靼的一支骑兵越界劫掠,杀死了三名边民。蒙傲请旨出征,萧桓却道:“先派使者交涉,若鞑靼愿意赔偿损失、严惩凶手,便不必动武;若他们执意顽抗,再出兵不迟。”张伏阁老随即拟写交涉文书,明确提出赔偿与惩凶要求。使者带着萧桓的诏书与张伏的文书前往鞑靼王庭,鞑靼可汗见大吴准备充分,不敢得罪,当即处死了劫掠的骑兵,赔偿了大量的财物。此事过后,边关愈发安稳,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魏党掌权时,大兴文字狱,许多文人因写诗、着文被诬陷“讥讽朝政”,关进大牢。萧桓下旨命翰林院牵头,整理这些冤狱,为受迫害的文人平反昭雪。有个叫沈修的诗人,因写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被魏党定为“反诗”,流放三千里,萧桓不仅召他回京,还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让他负责编纂《天德诗集》。
为了鼓励文化发展,萧桓下旨恢复科举考试,取消魏党设立的“颂文”考核,重新以经义、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他还下令修建“崇文馆”,收藏历代典籍,聘请着名学者担任馆长,允许百姓入馆读书。崇文馆开馆之日,百姓们纷纷前来,有个老秀才捧着祖传的典籍,激动地说:“魏党毁书坑儒,陛下兴文重教,这是大吴的福气啊!”
谢渊的文集在他遇害后被魏党烧毁,萧桓命人搜集他的遗稿,由阁老、沈修等人整理成册,命名为《谢公奏议》,刊印发行。书中收录了谢渊弹劾魏党的三十余篇奏折,字字泣血,感人至深。萧桓亲自为文集作序,写道:“谢卿以丹心照日月,以忠骨撑乾坤,其精神当永垂不朽。”杨启阁老将文集分发给新上任的官员,以此警示众人坚守忠节。
针对魏党篡改史书的行为,萧桓成立了“国史编纂局”,由阁老担任总裁官,要求编纂者“秉笔直书,不隐恶,不溢美”。他将魏党制造的冤狱、贪腐的罪行全部记入史书,同时也记载了忠良们的事迹,让后人能够明辨是非。有编纂官担心记载魏党的罪行会“玷污史书”,萧桓却道:“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杨启阁老亦补充:“如实记载方能警示后人,此乃国史之责。”
文治复兴不仅体现在朝堂,更深入民间。江南的戏班编演了《谢渊血谏》《肃奸记》等剧目,在街头巷尾演出,百姓们看得热泪盈眶;西北的书生们自发组织读书会,研读《谢公奏议》,讨论治国之道。文化的复苏,如春风化雨,让大吴的民心更加凝聚。
魏党掌权时,律法成为他们迫害忠良、欺压百姓的工具,许多条文被篡改得面目全非。萧桓命杨璞阁老牵头,联合翰林院、御史台,重修《大吴律》。他强调:“律法当如明镜,既照奸佞,也护良善,不可有半分偏私。”杨璞阁老精通律法,组织数十名精通律法的官员,历时三个月,终于完成了新的《大吴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玄桢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