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边关的风沙中,赵烈正带着士兵夯筑烽火台地基,他赤着上身,古铜色的脊梁上满是汗水。兵部尚书秦昭与左侍郎邵峰骑着马前来视察,马蹄踏过碎石,发出清脆的声响。见烽火台地基打得牢固,秦昭勒住马缰赞道:“有你在此镇守,鞑靼再不敢轻易越界。当年你拒为魏党建生祠被罢官,陛下一直记着你的忠勇。”邵峰递过绘着红圈的边防图:“这是新规划的堡寨位置,与烽火台呼应,形成攻防体系,可保西北无虞。”
兵科给事中孙越此时正带着两名吏员督查军饷发放,他逐一核对士兵名册与领饷记录,忽然发现一名校尉的名册上,有十名士兵的领饷签名笔迹相同。“军饷是士兵的性命钱,你竟敢克扣!”孙越当即喝令手下将校尉扣押,对赵烈说,“赵将军,你只管专心守边、修建烽火台,军饷发放、军需采购这些事,我来替你盯着,绝不让一粒粮、一两银被克扣。”他连夜写好弹劾疏,快马送抵京城,秦昭见疏后怒不可遏,命人将校尉押京按军法处置。
鞑靼可汗听闻大吴整顿边防、修筑烽火台,心中不安,亲率数千骑兵南下犯边。赵烈早已通过探马得知消息,一面令士兵点燃烽火求援,一面率军在山口设伏。蒙傲派来的援军刚至,林锐也奉命押运粮草赶到,见战事已起,立刻率护卫军参战。他手持长枪,一马当先刺落鞑靼先锋,禁军将士紧随其后,与边军前后夹击,鞑靼军队大乱而逃。捷报八百里加急传至京城,萧桓览奏拍案,龙颜大悦,下旨升赵烈为西北总兵,赏林锐黄金百两。
萧桓早有明诏:所有新提拔官员需经三月试炼,由杨启主持的“贤才跟踪簿”记录功过,试炼不合格者一律免职。李董在苏州推行新麦种,组织百姓修水渠、建农舍,钱溥则每日拿着账册逐户核查赈灾银使用情况,二人配合默契,不到两月便将苏州灾民尽数安置妥当。杨启乔装成商人暗访苏州,听到百姓都在称赞“李通判”“钱给事”,在《贤才跟踪簿》上为二人批注“最优”。
江澈此时正主持江南主渠修缮,卢浚帮他调度工匠、协调物料,程昱则每日在工地上巡查,用锤子敲打石料检查牢固度。夏汛来临的前一日,主渠终于贯通,当晚便下起瓢泼大雨,苏州、浙江等地的洪水顺着水渠排入江河,无一处农田被淹。工部尚书冯衍接到奏报,连夜上疏萧桓:“江澈治水成效卓着,所修水渠不仅能疏水防洪,还能灌溉良田万顷,可升为工部郎中,主持全国水利事务。”
户部郎中王砚此时已在户部衙署泡了两月,将魏党遗留的盐课旧账逐一厘清。他与周霖、方泽合作,推行“盐课分户管理法”,将盐商按规模分类登记,盐税按季度缴纳、按月核查,仅半年时间,盐税收入便较去年增长五成。徐英阁老亲赴户部核查账册,见每一笔收支都清晰明了,抚须笑道:“王郎中真是理财能手,账目清晰得像刻在石头上一样,盐铁改革能有今日成效,你功不可没。”萧桓得知后下旨嘉奖,赐其“理财能臣”匾额,挂于户部衙署正堂。
试炼中也不乏不合格者——一名由旧吏复职的县令,到任后不仅不关心民生,反而摆起官威,克扣百姓赋税用于修建县衙。右都御史梁昱通过“地方政绩月报制”发现异常,派御史暗访后查实其罪行,当即上疏弹劾。杨启命人将其押京,郑衡按新律判其流放三千里。萧桓在朝堂上拿着弹劾疏怒斥:“朕设试炼,就是要筛出真才、剔除庸劣!试炼不是走过场,实绩才是当官的根本,若再有人尸位素餐,休怪朕无情!”
三个月后,试炼结果在吏部衙署外的照壁上公示:七十余名新官通过考核,李董因赈灾有功升苏州知府,江澈因治水成效卓着升工部郎中,王砚留任户部并加俸一级;三人因怠政贪腐被免职,五人因政绩平平被降职留用。百姓围在照壁前观看,见新官多是实干爱民之人,纷纷称赞:“陛下选贤任能,真是咱们的福气!”沈敬之站在衙署内,望着百姓的笑脸,心中大安。
选贤与整吏治的推行,触动了部分保守老臣的利益。一名历仕三朝的资深御史,捧着弹劾疏在朝堂上高声奏道:“寒门子弟无世家根基,骤登高位恐难服众,李董、江澈等人资历尚浅,不应委以重任!”话音刚落,吏科给事中赵毅立刻出列反驳,声如洪钟:“谢渊大人当年亦是寒门出身,却以血谏护江山、以死明志,难道不是国之栋梁?以出身论人,而非以实绩取人,与魏党何异?”
萧桓将李董的赈灾奏报与江澈的治水图纸掷于案上,纸页翻飞间,满是百姓的签名与地方官的核查印章:“他们到任不足半年,苏州灾民尽数安置,江南水患平息,这些实绩,比十年资历都可贵!若有人再以出身论人、阻挠贤路,便是与朕作对,与天下百姓作对!”周伯衡适时出列补充:“臣已与内阁次辅苏明远拟定《选贤续令》,明确‘唯才是举,不问出身’,今后选官,只看品行与实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玄桢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