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京城百姓自发在正阳门挂起“贤才满朝”“吏治清明”的灯笼,江南、西北等地送来的万民伞与感谢信堆满吏部衙署。苏州百姓为李董立“德政碑”,江南灾民为江澈绘“治水图”,边民为赵烈送“戍边铠甲”,皆为称颂贤官功绩。
萧桓在养心殿翻阅《选贤录》,扉页“贤才者,国之根本也”的御笔字迹,在烛火下熠熠生辉。张伴伴轻声道:“陛下,外面下雪了,百姓都在盼着明年的好收成呢。”萧桓抬头望向窗外,雪花正轻轻覆盖太和殿,却盖不住大吴复兴的暖意。
卷尾
魏党之祸,源于“任人唯亲”的吏治昏乱;大吴复兴,始于“唯才是举”的贤路畅通。萧桓以铁腕整肃贪腐,用律法规范言行,靠五位阁老统筹协调,凭蒙傲、沈敬之等重臣各司其职,为贤才搭建了施展抱负的舞台。
从寒门士子李董到治水能臣江澈,从理财高手王砚到戍边猛将赵烈,这些贤才不分出身、不问资历,以实绩证明自身价值。而沈敬之的识人、杨启的监察、徐英的理财、郑衡的执法,更构成了选贤与吏治的完整体系,确保新政行稳致远。
史载“天德七年,贤才辐辏,朝纲清肃,民安其业”,这十五字背后,是萧桓的雄才大略,是君臣同心的凝聚力,更是民心对清明政治的向往。选贤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唯有将“亲贤远佞、吏治清明”的理念代代传承,方能让江山永固,苍生安康。这,便是大吴新政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启示。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玄桢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