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的脚步:岁月沉淀的记忆
黎城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见证了无数的变迁。
商朝时,黎城属黎国。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为黎侯国。汉、三国迄两晋,这里是潞县地。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废潞县,置刈陵县,县治设于今黎侯镇古县村,这是黎城境内建县之始。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黎城县,从此与潞城各自为县。唐初,先属韩州,后属潞州,隶属河东道;天佑二年(905年)改为黎亭县。五代唐复名为黎城县。
宋属河东路潞州,天圣三年(1025年)迁县城于原县治东南4公里的白马驿,也就是现在的县城;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潞城县;元佑元年(1086年)复置黎城县,自此县名历代不改。
金属河东南路潞州,贞佑三年(1215年)升涉县为崇州,黎城属之;贞佑四年(1216年)崇州复为县,黎城仍归潞州。元属晋宁路潞州。明代中前期属冀南道潞州,嘉靖八年(1529年)升潞州为潞安府,黎城属之。清属冀宁道潞安府。
1912年(民国元年)废府,以道承省统县,黎城属冀宁道。1930年(民国19年)废道,直隶于山西省政府。1937年(民国26年)山西确立专署制,黎城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40年(民国29年)将三区偏城、宇庄等54村划出,设立偏城县。1941年(民国30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太行行署四专署。1943年(民国32年)10月31日,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需要,分黎城为黎城、黎北两县;1945年(民国34年)11月5日复合为黎城县。1948年(民国37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属太行三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恢复山西省建制,黎城属长治专区。1959年1月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1979年改为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黎城仍为其属县。1985年4月30日,国务院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黎城划归长治市管辖。
三、文化脉络:传承千年的精神之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黎城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脉络,这些文化是黎城人民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城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农耕文明策源地。上古时期,相传帝尧、许由、巢父、彭祖等高贤之士都出生在这里。“黎民百姓”“洗耳恭听”等成语故事,“女娲补天”“蚩尤争霸”等历史典故均发生于此。商周时期,黎城为黎侯国,西周墓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上有铭文“黎侯宰作宝壶永用”字样,证明这里是黎侯国国都所在地,黎城也是黎氏故里 。
黎城拥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黎侯王墓群、城隍庙、天齐王庙、长宁大庙、西下庄沼泽王庙、黄崖洞兵工厂等6处 。这些古建筑风格各异,工艺精湛,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城隍庙建筑气势恢宏,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黎侯王墓群的发掘,为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黎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丰富多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上党落子和黎侯虎。上党落子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唱腔优美,表演朴实,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黎侯虎是黎城民间传统手工艺品,造型憨态可掬,色彩鲜艳,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蕴含着黎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此外,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尧的传说、李佬人的传说、银器制作、刘氏老鼓、黎侯彩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黎城剪纸、黎城开花馍、浊漳河小米醋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多达74项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展现了黎城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黎城文化的瑰宝。
四、闪耀的星芒:杰出的历史人物
黎城这片土地人杰地灵,孕育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成就,为黎城的历史增添了光彩。虽然历史长河中关于黎城本地历史人物的记载相对较少,但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近现代,黎城作为革命老区,涌现出了许多英勇无畏的革命志士。他们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他们的名字可能没有被广泛传颂,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黎城人民的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为家乡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不可错过的美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黎城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