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乡以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发展方向。这里种植了大量的果树,如苹果、梨、桃等,每到果实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果树挂满了果实,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龙马乡还依托乡村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开发了一系列乡村旅游项目,如农家乐、民俗体验等,让游客在享受乡村生活的同时,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
山目乡是2021年由山头乡和左木乡合并而成 ,这里山区面积较大,矿产资源丰富。山目乡在发展矿业的同时,也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乡内的自然风光独特,有许多未被开发的自然景观,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同时,山目乡还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了一些适合山区生长的农作物和中药材,促进了农民增收。
洪洞县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是文王庶子伯侨的封地(一说宣王子尚父所封),后被晋国所灭 。春秋时期,洪洞为悼公之弟干的食邑,号曰杨干,后成为羊舌氏食邑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这里始设杨县,僚安担任县大夫 。战国时期,洪洞属魏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洪洞为杨县,治所在今范村一带;赵城为彘县域,治所在今霍州,均属河东郡 。两汉时期,郡县制进一步完善,洪洞仍为杨县,赵城以及霍县、汾西均属彘县,均属河东郡 。新莽时期,洪洞称有年亭,赵城隶彘县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山西地区属魏 。正始八年(公元274年),此地置平阳郡,辖杨县、永安,均隶属于司州 。西晋沿魏制,永安县的治所曾一度设在今赵城的仇池 。十六国后秦、前秦、后赵时,两县均属平阳郡 。北魏时,洪赵属禽昌县域 。东魏置晋州,辖永安郡 。北齐、北周均属晋州总管府(都督府) 。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开皇初年,州、郡制废除,改平阳为晋州 。大业中又改为平阳郡,实行郡县两级制 。义宁元年(公元617年),赵城县设立,县治在今赵城东北1.5千米,属霍山郡,这是赵城命县之始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杨县改名为洪洞县,属临汾郡,县治迁至现今洪洞县城 。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洪洞县地与临汾县地合并,设置西河县;霍山郡改为吕州,仍辖赵城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洪洞并入临汾 。贞观年间,根据山川自然形势,中国分为十道,山西地区属河东道,统州十八 。临汾地区为晋州,洪、赵两县均属晋州,赵城县治迁至现今赵城镇 。五代十国时,后梁于开平四年(公元910年)设定昌军,寻改建宁军节度使,辖洪洞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设建雄军节度使辖洪洞,赵城无相关记载 。
北宋实行路、府(州军)、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洪洞、赵城隶晋州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赵城曾被并入洪洞为镇,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又复置赵城县 。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因赵城是造父的封地,升为庆祚军,不久后即废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960年,造父为穆王首席御手,驾车西巡,直达古昆仑山(即今甘肃、新疆一带),当时,东方徐偃王谋反,造父驾车“一日千里以救乱有功”,于是“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造父以邑为氏,成为天下赵姓之祖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晋州改为平阳府,领10县,洪洞县、赵城县属平阳府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山西地区被金人统治 。金代行政区划沿袭北宋,分路、府、县三级,洪洞、赵城均属河东南路平阳府管辖 。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创立行省制,除山西、河北、山东等直属中书省外,其他地区分为10个行中书省 。中书省在山西设河东山西宣慰司,辖四路,今临汾一带元初为平阳路 。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大地震之后改为晋宁路,辖洪洞、霍州 。赵城县又属霍州,为二等县 。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全国分为十三布政司(也称行省)和三部指挥司,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洪洞县、赵城县均属山西省平阳府 。历史上着名的大槐树移民,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约700余年 。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不到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的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至今18个省(市),500余个县,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且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民族大迁移 。
清朝初年,继承明代的行政区划制度,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霍州升为直隶州,领灵石、赵城二县,州治在霍州,洪洞仍属平阳府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全国分为18省、5个将军辖区,共25个一级行政单位,行政区划仍以省、府(州)、县三级为主,山西有9府16州(内有府属州6)、86县、12厅,洪洞和赵城均属平阳府,府治在临汾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