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乌翠区:小兴安岭腹地的生态与文化之城
伊春市乌翠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山脉中段西麓,是伊春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全区总面积1225平方千米,林地广袤,森林覆盖率高达87%,汤旺河支流乌马河、翠峦河穿境而过,水资源充沛,生态环境优越。作为伊春市“一核两区”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乌翠区兼具生态保护、产业转型与民生改善职能,形成了以森林生态为基底、林业文化为特色、红色记忆为脉络的独特气质,既是黑龙江省东北部的生态屏障,也是展示小兴安岭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行政区划与乡镇(街道)概况
乌翠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与1个镇,分别为乌马河街道、翠峦街道、曙光街道、向阳街道及西岭镇,覆盖23个社区与8个行政村,各区域依托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发展定位。
(一)乌马河街道
乌马河街道位于乌翠区东部,是区政府驻地,辖区面积18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2万人,下辖6个社区,因乌马河得名,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核心枢纽。
商业上,主街聚集超市、餐饮、金融网点,满足居民日常需求;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兼顾绿色轻工业,5家中小型木材加工企业生产实木家具配件、木质工艺品,部分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同时依托周边森林公园培育多家民宿与旅游咨询机构。
公共服务完善,有乌翠区第一中学(开设森林生态保护、手工制作特色课程)、乌马河小学;乌马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内科、外科等科室,与区人民医院建立转诊机制;街道文化站有阅览室、活动室等,定期组织书法展、文艺汇演等活动。
(二)翠峦街道
翠峦街道位于乌翠区西部,距区政府约12千米,辖区面积21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8万人,下辖5个社区与2个行政村,因翠峦山得名,是林业文化重要承载地。
产业以林业相关产业与生态农业为主,3个林场培育红松、云杉等针叶林,种植1200亩蓝莓,部分深加工为果酱、果干;行政村种植大豆、玉米,养殖笨鸡、野猪,部分农户发展“农家乐”,结合农产品销售与乡村体验。
交通上,鹤伊公路穿境而过,村级公路实现水泥硬化;有翠峦中学、翠峦第一小学,常组织学生参与森林抚育实践;翠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5名专业医护人员;翠峦林业文化展览馆陈列早期林业工具、老照片,免费对外开放。
(三)曙光街道
曙光街道位于乌翠区中部,辖区面积19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1万人,下辖4个社区与1个行政村,地处乌马河与翠峦河交汇处,生态环境优越,是生态休闲与居住重点区域。
历史上曾是翠峦林业局作业区,2000年后推进生态保护与居住环境改善,绿化覆盖率达45%,建有3个社区公园,其中曙光公园沿乌马河修建,夏季赏柳观荷,冬季成为玩雪场所。
产业以生态旅游配套与绿色食品加工为核心,4家企业生产山野菜罐头、野生蘑菇酱等,原料来自本地山林;曙光村发展8家“农家乐”,提供东北家常菜与住宿,游客可参与采摘、垂钓。
(四)向阳街道
向阳街道位于乌翠区南部,辖区面积20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9万人,下辖3个社区与2个行政村,地处小兴安岭余脉,林地面积170平方千米,部分为生态公益林,是林下经济与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1952年向阳林场建立后开始林业开发,20世纪末转向森林抚育与林下经济,如今开展红松籽采集、榛蘑采摘、林蛙养殖,红松籽年产量约30吨,林蛙养殖基地500亩;年均造林800亩,种植红松、云杉等乡土树种。
公共服务方面,向阳小学注重实践教育,组织森林观察、标本制作活动;向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街道文化站与村文化活动室联动,定期组织农技培训、文艺演出。
(五)西岭镇
西岭镇位于乌翠区北部,距区政府约25千米,辖区面积424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5万人,下辖5个行政村与5个林场,山地占比85%,森林覆盖率90%,是生态资源最丰富、生态旅游与林下经济核心区。
1953年西岭林场成立后开始大规模林业开发,2019年整合林场与行政村设镇,推动“林农融合”。产业以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特色农业为主,西岭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林场种植蓝莓、蓝靛果,部分深加工为果汁;行政村种植大豆、玉米,发展黑木耳种植,年产量200吨。
交通上,县道穿境而过,村级与林场道路硬化全覆盖,部分景区有观光电瓶车;西岭中学、中心小学开展“森林课堂”;西岭镇卫生院为一级综合医院,开放50张床位;镇文化中心设林业历史、民俗展厅,定期组织林业文化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