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南麓,汤旺河中游蜿蜒流淌的区域,坐落着伊春市金林区。这片土地东接鹤岗市东山区,西连伊美区,南邻南岔县,总面积2306平方千米,2019年由原西林区、金山屯区合并设立,是伊春市行政区划调整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兴安岭山地与松嫩平原过渡带的关键区域,金林区既有原始林区的苍茫林海,又沉淀着从金代至今的历史印记,更在当代形成“生态旅游+工业记忆”的独特气质。
一、行政区划与乡镇风貌:两山两镇的独特格局
金林区下辖金山屯镇与西林镇,两镇地域相连却发展路径迥异,形成“游在金山、忆在西林”的互补格局。
(一)金山屯镇:生态旅游的核心承载地
作为金林区政府驻地,金山屯镇是全区政治、文化与旅游核心。镇子北接西林镇,南临南岔县,东部毗邻鹤岗市,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汤旺河支流交错,地形以花岗岩低山丘陵为主,海拔300-800米。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这里四季分明:春季4月中下旬新绿萌发,达子香漫山开放;夏季平均气温22℃,林海苍翠、溪流潺潺,是天然避暑地;秋季9月下旬起,枫叶、白桦叶染成五彩画卷;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20℃以下,林海雪原尽显北国特色。
金山屯镇早年因林业兴起,如今全面转型生态旅游。镇内基础设施完善,高端度假酒店、特色民宿、林区餐馆、旅游纪念品商店一应俱全,能满足不同游客需求。金山大街是主要交通干道,串联金博园、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傍晚居民与游客在此休闲,尽显林区小镇慢生活。周边15-30分钟车程内分布着九峰山养心谷、金山鹿苑、金祖峰等核心景区,形成“镇在景中、景绕镇转”的旅游格局。
(二)西林镇:工业记忆与抗联红土的交融
西林镇位于金林区北部,南北长26.5公里,东西宽24公里,总面积457平方公里,是伊春市重要工业乡镇。镇子坐落在小兴安岭南部丘陵地带,“东西高、中间低”,汤旺河穿镇而过19公里,提供充足水资源。与金山屯镇不同,西林镇发展印记与工业紧密相关——上世纪50年代因铁矿资源成为钢铁冶炼与机械制造基地,如今虽工业规模调整,但遗留的厂房、宿舍、铁路专线仍保留浓厚“三线建设”工业风貌。
西林镇自然景观以“工业与自然共生”为特色:东西两侧山地保留原始次生林,山间有抗联遗址、古树名木;中部汤旺河沿岸建带状公园,是居民休闲垂钓之地;工业遗址虽未大规模开发,却成小众游客探寻“东北工业记忆”的打卡点。此外,鹤嫩公路穿镇而过,是连接伊春市区与鹤岗市的交通要道,近年也在探索“工业旅游+红色旅游”,打造差异化旅游标签。
二、历史沿革:从肃慎故地到现代城区的千年变迁
金林区历史脉络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历经古代少数民族渔猎、近代移民开垦、现代行政区划调整,形成“金祖文化+抗联记忆+林区开发史”三重历史底蕴。
(一)古代时期:肃慎与女真的文明印记(先秦至清代)
25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金林区是肃慎族聚居地之一。肃慎是中国东北古代三大少数民族之一,以渔猎为生、擅长制箭,据《山海经》记载,曾向中原王朝进贡“楛矢石砮”,而汤旺河流域正是其渔猎采集重要区域——考古人员在金山屯镇附近发现过肃慎时期的石器、骨器,印证了这一渊源。
辽金时期,这里成为女真族活动核心区。女真族是肃慎后裔,12世纪初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后,汤旺河流域成为金朝“内地”,女真族在此屯军、耕作、渔猎,形成发达部落文明。上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金山屯镇西北5公里处发现金代古墓群,出土刻有女真文字的“金牌”、“乐舞石幢”、陶罐、铁剑等珍贵文物,不仅证实金代这里的人口聚居与文化繁荣,更让“金祖文化”成为金林区独有历史标识——如今“金祖文化”已纳入黑龙江省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是研究东北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样本。
清代,金林区所在区域被纳入“龙兴之地”封禁范围,清政府禁止汉族移民开垦,这片土地长期处于原始状态,仅少量满族、鄂伦春族猎人活动。直到1905年,东北封禁松弛,清政府设汤原县,金林区才正式纳入县级行政区划,开启近代行政建制历史。
(二)近代与现代:移民开垦、抗联斗争与林区开发(民国至2019年)
民国时期,金林区发展与“移民开垦”“抗日斗争”紧密相关。1916年,汤原县调整区划,西林一带划归第4区(格节河区),金山屯一带仍属汤原县。这一时期,随中东铁路修建与东北移民潮,山东、河北移民进入,以伐木、淘金、耕种为生。1947年冬到1948年春,佳木斯市政府组织96户移民在金山屯建“学习村”,教授农业与林业知识,这是金林区首个有组织的汉族聚居村落,标志大规模开发开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