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南街道:位于工农区南部,紧邻南山区,工业企业与居民区交错分布。辖区内有部分煤矿配套企业与机械加工厂,同时有多个老旧居民小区;设有新南社区、岭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重点服务企业职工与老旧小区居民,提供就业咨询、物业协调、困难帮扶等服务;街道内有社区卫生服务站、便民超市等配套,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整体风格偏向“工业生活区”。
- 湖滨街道:坐落于工农区西北部,因紧邻鹤岗市“湖滨公园”得名,以“休闲与居住”为主要功能。辖区内居民区多为中高层住宅,环境整洁;设有湖滨社区、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侧重休闲活动组织(如公园健身、广场舞指导)、社区环境维护;湖滨公园是街道核心地标,园内有湖泊、步道、健身器材,是居民晨练、散步、亲子活动的首选地,街道整体宜居性强。
- 团结街道:位于工农区西部,靠近兴安区,以“老旧居民区”与“小型工业作坊”为主。辖区内有较多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居民楼,同时分布着小型机械维修、服装加工等作坊;设有团结社区、前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重点提供老旧小区改造协调、下岗职工就业帮扶、老年人健康管理等服务;街道内有社区菜市场、便民理发店等,生活成本较低,邻里关系紧密,保留着浓厚的老城区生活氛围。
- 解放街道:地处工农区东北部,北接红旗乡,是“城区与乡村过渡”的街道,兼具城市与乡村特征。辖区内部分区域为城市居民区,部分区域为近郊农田;设有解放社区、胜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覆盖城市居民与近郊农户,提供农产品销售对接、城市融入指导(针对近郊居民)、社区治理等服务;街道内有小型农产品市场,售卖近郊农户种植的蔬菜、水果,新鲜且价格实惠,体现了“城乡结合”的特色。
四、历史人物与遗址
(一)历史人物
工农区因行政建制较晚,且早期以“服务煤矿”的功能性区域为主,聚焦区域层面的知名历史人物记载较少,更多历史贡献体现在“群体”层面:
- 煤矿技术工人群体:20世纪50至70年代,工农区作为矿工聚居区,涌现出一批技术精湛的煤矿工人,他们在煤矿开采、设备维修等领域钻研技术,多次参与煤矿“生产会战”,保障煤炭产量,部分工人获得市级“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称号,其事迹曾在鹤岗市报刊、矿工俱乐部展览中报道,成为当时工人群体的榜样。
- 基层干部与社区工作者:20世纪80年代后,工农区逐步转型为综合城区,一批基层干部与社区工作者投身区域建设,如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帮扶困难居民等,他们的工作虽未形成全国性影响,但对工农区的民生改善与社区稳定起到关键作用,相关事迹通过社区宣传栏、居民口碑得以传承。
(二)历史遗址
工农区的历史遗址以“煤矿配套设施旧址”为主,见证了区域早期工业服务功能的发展,主要有两处具有代表性:
- 工农区老矿工俱乐部旧址:位于红旗街道核心区域,建于1952年,是20世纪工农区矿工文化生活的核心场所。旧址为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内部设有舞台、观众席,可容纳500余人,曾举办矿工文艺汇演、电影放映、技术培训等活动,是当时矿工休闲与学习的重要空间;20世纪90年代后,因设施老化、新文化场所建成,老矿工俱乐部停止使用,现仅留存建筑主体,墙面仍可见当年“安全生产”“劳动光荣”的标语,是研究工农区早期矿工文化的重要实物线索。
- 新街基老菜市场遗址:位于育才街道与红旗街道交界处,始建于1948年,是工农区最早的规范化菜市场。早期为露天市场,后搭建简易棚顶,聚集了蔬菜、肉类、粮油等商贩,不仅是居民采购食材的场所,也是信息交流、社交的平台;2005年,因城市规划调整,老菜市场迁至新址,原遗址现为商业步行街的一部分,仅通过老居民回忆与历史照片留存记忆,反映了工农区市井生活的起源与发展。
五、必游景点
工农区的景点以“城市休闲”“市井体验”“文化服务”为核心,无大型自然或历史景区,更适合感受城区真实生活氛围,主要推荐以下5处:
- 湖滨公园:工农区最核心的休闲公园,位于湖滨街道辖区内,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以人工湖泊“湖滨湖”为中心,周边环绕绿植、步道、健身区与儿童游乐区。公园内植被茂密,春季有樱花、桃花盛开,夏季可在湖边散步、喂鱼,秋季树叶泛黄形成宜人景致,冬季湖面结冰后会开辟简易滑冰场;园内设有多处休息长椅、凉亭,还有老年合唱团、广场舞队固定活动,充满生活气息,是体验工农区居民日常休闲的最佳去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