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历史沿革:从围场到文化名县
望奎历史悠久,周以前为肃慎地,战国时期属貉地,汉至三国时期为扶余属地,隋唐时期归属黑水靺鞨,辽代为生女真属地,金代纳入上京会宁府管辖,元代为斡赤斤分地,明代归奴儿干都司统辖。清代前期,此地为清政府封禁的围场,因位于海伦南部,属海伦府辖境,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获准开放垦荒,俗称“苏拉荒”“井子荒”。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通肯副都统衙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将驻地双龙城改为望奎镇,取“遥望卜奎(齐齐哈尔)”之意得名,属海伦府辖地。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从海伦县南部划出设望奎设治局,同年9月正式开办;后历经行政归属调整,1949年后先后属黑龙江省辖、绥化专员公署辖,1980年改称望奎县人民政府,属绥化行政公署辖至今。
近现代以来,望奎逐步从农业垦区发展为综合县域,1946年“河口事件”中牺牲的冯耕夫等烈士葬于县内烈士陵园,红色基因自此根植;改革开放后,农业规模化发展,成为全国产粮大县与生猪调出大县,同时文化事业崛起,获得“中华诗词之县”等多项殊荣。
文化特色:红色、非遗与诗词的交融共生
红色文化方面,望奎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枫的故里,林枫故居纪念馆作为省级文保单位与国家AAA级景区,保存着18件林枫同志手稿原件及1945年延安时期的皮质公文包(内藏东北战略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载体。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着“河口事件”牺牲的烈士,每年有群众前往祭扫,红色记忆通过展馆陈列与祭扫活动代代相传。
非遗文化以皮影戏为核心,望奎皮影在本地皮影基础上吸收河北“乐亭影”腔调,形成黑龙江“两合水”韵致,1985年被国家确定为“江北派”皮影艺术代表。自清同治年间起,皮影艺人活跃于城乡,土地改革时期曾自编《别走错道》等剧目宣传政策,如今通过非遗传承人培养与展演活动得以传承,望奎也因此成为省级皮影戏文化之乡。
诗词与书法文化独具特色,望奎是黄河以北唯一的“中华诗词之县”,崇文重教传统浓厚,诗词创作融入日常,县城设有诗词展馆,定期举办诗词朗诵会;作为“中国书法之乡”,书法爱好者遍布城乡,街头文化墙与书法展览常态化,形成“诗墨飘香”的文化氛围。
三、历史人物与遗址
历史人物:政要、文人与非遗传承人
1. 林枫(1906-1977):无产阶级革命家
林枫是望奎县人,早年投身革命,参与领导北方地区学生运动与抗日斗争。1945年从延安赴东北,参与东北解放与建设工作,曾任东北局副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他在革命时期留下的手稿、公文包等遗物现存于林枫故居纪念馆,其革命经历与精神成为望奎红色教育的重要内容。
2. 朱雅楠:当代诗人
朱雅楠笔名沙光,望奎县人,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着有《琥珀花开的爱人》《抵毁》等诗集与诗剧,其作品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传承望奎“中华诗词之县”的文化基因,为家乡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活力。
3. 张贵才:皮影戏传承人
张贵才是望奎皮影“江北派”代表性传承人,自幼跟随父辈学习皮影表演与唱腔设计,精通皮影操纵、唱腔演唱等技艺。他在传统剧目基础上改编现代题材作品,如《乡村新貌》等,使皮影戏更贴近当代观众;同时收徒授课,培养数十名年轻传承人,助力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4. 王秀莲:满族剪纸艺人
王秀莲是惠七满族镇人,满族剪纸非遗传承人,其作品以满族生活场景、民俗活动为主题,线条细腻、构图生动,融合满族文化元素与北方地域特色。她在镇内开设剪纸工坊,既创作销售剪纸作品,又面向游客与学生开展体验教学,成为满族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
历史遗址:见证岁月变迁的文明印记
1. 林枫故居遗址
林枫故居遗址位于望奎镇内,现为林枫故居纪念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故居为青砖灰瓦的传统民居建筑群,保留林枫早年生活场景,馆内展出18件手稿原件、延安时期皮质公文包等珍贵文物,后院百年榆树为标志性景观。此处既是历史遗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大量参观者。
2. 通江渡口遗址
通江渡口遗址位于通江镇通肯河沿岸,是清末至民国时期望奎西南部重要的水运码头遗址。遗址现存渡口石阶、拴船桩等遗迹,见证早年通肯河沿岸的粮食运输与商贸往来,反映望奎水运历史与区域经济发展脉络。目前遗址已设立保护标识,为研究北方内陆水运史提供实物依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