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庆安县隶属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地处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西南麓与松嫩平原东北缘的交汇处,地理区位介于东经127°30′至128°35′、北纬46°30′至47°35′之间。全县幅员面积5469平方公里,下辖8镇6乡,分别为庆安镇、平安镇、久胜镇、勤劳镇、大罗镇、柳河镇、民乐镇、巨宝山镇,以及致富乡、同乐乡、发展乡、丰收乡、建民乡、欢胜乡,常住人口约23.5万人。境内地形以平原为主,呼兰河、欧根河等河流穿境而过,土壤肥沃,农业资源丰富,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历史沿革
庆安县的人类活动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为肃慎、挹娄等古代民族的活动区域。清代以前,此地长期为少数民族游牧、渔猎之地,未设正式行政建制,属呼兰城守尉辖地,后归呼兰副都统管辖。
清同治初年(19世纪60年代),山东籍农民于清携家眷至此垦殖定居,逐渐形成村落,得名“于清窝堡”,这是庆安地区最早的定居村落之一。1882年2月(清光绪八年),村落规模扩大,改称“于清街”。1885年5月,黑龙江将军奏请朝廷,在设置绥化厅治的同时,于于清街设立分防经历,取“于清”谐音及“吉庆有余”之意,定名“余庆街”,并奏准设县,沿用“余庆”为县名,隶属于绥化厅。
1914年,因与贵州省余庆县重名,经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庆城县”,直属黑龙江省管辖。1943年7月,伪满时期庆城与铁骊(今铁力市)两县合并,定名“庆安县”,名称沿用至今。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庆安县先后隶属于黑龙江省、松江省,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后,仍属黑龙江省。1999年地级绥化市成立,庆安县划归绥化市管辖。
(二)文化脉络
庆安县的文化脉络以“农耕文化”为核心,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移民文化。清代以来,大量山东、河北等地移民迁入,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与民俗传统,与当地少数民族的渔猎文化、游牧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在文化传承方面,庆安县注重对传统民俗、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如东北大秧歌、二人转、民间剪纸等艺术形式在当地流传广泛,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农业大县,庆安县的农耕文化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传统农具的使用、农事节气的庆祝等,均保留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三、历史人物与遗址
(一)历史人物
庆安县历史上涌现出多位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涵盖军事、文化、农业等领域,以下为部分代表性人物:
1. 李升(1867-1943):庆安县早期垦荒先驱之一,山东昌邑人。清光绪年间迁居庆安,带领乡亲开垦荒地,推广先进农耕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他还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修建道路、兴办私塾,深受百姓爱戴,被誉为“庆安垦荒第一人”。
2. 张鼎丞(1898-1981):曾在庆安地区从事革命工作,为当地抗日救亡运动和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在庆安期间,他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组织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为庆安的解放奠定了群众基础。
3. 王震将军(1908-1993):虽非庆安籍,但曾率部队在庆安地区开展生产建设,推动了当地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他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对庆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历史遗址
1. 新石器时代遗址:庆安县境内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以“平安镇遗址”最为典型。该遗址位于平安镇境内,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等文物,包括石斧、石刀、陶罐等,距今约5000年,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研究庆安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依据。
2. 于清窝堡遗址:位于庆安镇境内,是庆安地区最早的定居村落遗址,为清代同治初年于清垦殖定居之地。遗址内发现了早期民居地基、农具残片等,见证了庆安从荒无人烟到村落形成的历史过程,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 庆城老县衙遗址:位于庆安镇中心区域,为1914年庆城设县后修建的县衙所在地。遗址保留了部分房屋地基、院墙残垣,以及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石碑、匾额等文物,反映了庆安县近代行政建制的变迁,是研究当地近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4. 抗日联军密营遗址:分布于庆安县北部山区(靠近小兴安岭),包括多处抗日联军密营、战壕、兵工厂遗址。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此建立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遗址内出土了枪支弹药、生活用品等文物,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抗日先烈的英勇事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