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伦春族生态守护者(佚名):清代至民国时期,呼中区周边的鄂伦春族部落中,多位长者凭借对山林的熟悉,带领族人在狩猎的同时守护生态,制定“不捕幼崽、不毁林木”的约定,这种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对当地后来的生态保护工作有一定启发,其事迹在民族口述史中流传。
- 现代生态保护工作者:近年来,当地涌现出一批长期坚守的生态保护工作者,他们扎根林区,开展森林抚育、野生动物监测等工作,部分人因在寒地生态研究、濒危物种保护中成绩突出,成为区域内生态保护的典型代表。
(二)历史遗址
呼中区历史遗址以林业开发遗迹、少数民族生活遗迹为主,无大型古代遗址,现存遗迹多与近现代发展相关:
- 林业开发遗迹:分布在各林场及城镇周边,包括早期伐木工具陈列点、废弃工棚遗址、森林铁路轨道遗迹等。例如呼中镇周边的“老伐木场遗址”,保留有20世纪70年代的伐木设备、运材道痕迹,见证了林区开发的艰辛历程,部分遗迹已作为林区历史教育点对外开放。
- 鄂伦春族生活遗迹:在呼源镇、碧水镇与内蒙古交界地带,留存有鄂伦春族早期“撮罗子”(临时居所)地基、狩猎工具存放坑等遗迹,出土过兽骨箭头、桦皮碎片等物品,反映了少数民族在这片区域的游牧、狩猎生活轨迹,目前已采取简易保护措施。
- 森林铁路遗址:境内留存部分20世纪修建的森林铁路轨道与小火车站遗址,如碧水镇附近的“林碧铁路老站点”,虽已停止使用,但保留了站台、小型机车头模型,是研究林区交通发展史的实物资料。
五、必游景点
(一)呼中苍山石林景区
位于呼中镇西北部,核心亮点为寒温带石林与原始森林景观,石林由花岗岩经长期风化形成,形态各异,搭配周边的落叶松、偃松,构成独特的山林画卷。景区内设有木栈道,游客可徒步穿行于石林与森林间,春季赏杜鹃环绕石林,冬季看冰雪覆盖石峰,适合摄影、自然景观爱好者,全年均可游览,春秋季天气晴朗时体验更佳。
(二)呼玛河源头生态区(呼源镇)
地处呼源镇境内,是呼玛河的发源地,核心亮点为“源头生态探秘”,溪流从山林间渗出,汇聚成清澈河道,周边森林覆盖率达98%,空气清新。游客可沿步道溯源而上,观察源头生态系统,夏季可在溪边露营、观鸟,冬季则看溪流结冰形成的冰瀑景观,适合生态研学、户外徒步爱好者,夏季避暑、冬季赏冰皆可。
(三)碧水镇驯鹿养殖基地
位于碧水镇内,核心亮点为近距离接触驯鹿,基地饲养多只人工繁育的驯鹿,游客可投喂驯鹿、与驯鹿合影,了解驯鹿的生活习性与鄂伦春族与驯鹿的文化关联。冬季还可乘坐驯鹿雪橇,体验北国特色交通方式,适合亲子家庭、民俗文化爱好者,全年开放,冬季体验感更佳。
(四)呼中“最冷小镇”冰雪乐园(呼中镇)
冬季专属景点,核心亮点为极寒冰雪体验,设有冰雕观赏区、雪地摩托赛道、冰上滑梯等项目,还可体验“泼水成冰”的极寒乐趣。乐园内还原了林区冬季“猫冬”场景,展示东北传统冰雪游戏,适合所有游客,尤其适合喜欢冰雪活动的年轻人与亲子群体,12月至次年2月开放。
(五)宏伟镇自然保护区边缘观景区
位于宏伟镇西部,紧邻自然保护区,核心亮点为原始生态观光,无人工开发痕迹,可远眺保护区内的原始森林与山峦,常见野生动物活动痕迹。游客可在指定观测点静坐观鸟、观察野生动物,感受纯粹的自然氛围,适合生态摄影、追求静谧体验的游客,需在当地向导带领下前往。
六、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一)民俗风情
呼中区民俗融合东北林区文化、极寒气候特色与少量少数民族元素,形成独特的生活与节庆氛围:
- 日常习俗:
- 极寒生活智慧:冬季气温极低,居民形成了独特的保暖与生活习惯,如“火墙+暖气”双重取暖、室外储存食物(天然冰箱)、出门穿戴多层防风保暖衣物等;林区居民保留“互助传统”,邻里间在冬季伐木、春季播种时相互帮忙,体现淳朴人情。
- 林业文化印记:部分家庭保留木工技艺,常用木材制作小摆件、家具;老人喜欢讲述林区开发时期的故事,成为口头历史的传承方式。
- 节庆活动:
- 中国最冷小镇冰雪节(冬季):每年12月至次年1月举办,是呼中区标志性节庆,活动包括冰雕创作大赛、雪地摩托赛、驯鹿雪橇巡游、“最冷小镇”极寒挑战(如耐寒比赛、泼水成冰展演),吸引各地游客体验极寒乐趣。
- 森林生态文化节(夏季):7-8月举办,结合避暑与生态主题,开展山野菜采摘大赛、森林徒步赛、野生浆果品鉴会等活动,同时展示林业文化与少数民族手工艺,适合亲子与生态爱好者参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