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文化脉络
历史沿革
- 古代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留下多处史前文化遗址;春秋时期属吴国,后归越国,战国时期属楚;秦汉时期属九江郡、临淮郡,三国东吴时期为军事要地,设戍守据点;西晋至南北朝,境内先后属丹阳郡、秦郡,逐步形成村落与集镇;隋唐至明清,境内属六合县、江浦县,桥林、江浦等地成为长江北岸重要商贸集镇,惠济寺、泰山寺等古寺相继建成,文化逐渐兴盛;明代,浦口区成为南京江北防御重镇,建有多个烽火台与驿站。
- 近现代时期:清末民初,津浦铁路建成通车,浦口火车站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带动泰山街道、江浦街道工商业发展;1912年民国建立后,境内属江浦县、六合县,浦口火车站成为民国时期重要交通节点,留下众多民国建筑;抗日战争时期,境内是南京保卫战的外围战场,老山地区曾为新四军抗日游击区;1949年后,境内先后属江浦县、六合县,1983年江浦县划归南京市;2002年,江浦县与浦口区合并,成立新的浦口区;2015年,南京江北新区成立,浦口区部分区域纳入新区范围,逐步发展为江北科创与先进制造业核心区。
文化特色
- 红色文化:浦口区是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区域,有老山抗日根据地遗址、浦口火车站红色遗迹(民国时期工人运动场所)等资源。老山抗日根据地曾是新四军在江北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据点,留下兵工厂、会议旧址等遗迹;每年清明节、建党节,当地会组织红色祭扫、抗日故事宣讲活动,传承抗日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 非遗文化:拥有多项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浦口手狮舞”“汤泉温泉传说”“桥林茶干制作技艺”。“浦口手狮舞”起源于清代,舞者手持布制狮子,通过跳跃、翻滚等动作表演,常用于节庆活动,2007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桥林茶干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以黄豆为原料,经多道工序制成,茶干口感紧实、咸香入味,是桥林古镇特色美食。
- 民国文化:依托浦口火车站(民国时期重要交通枢纽)、民国建筑群(如浦镇车辆厂民国厂房)形成独特的民国文化。浦口火车站建于1914年,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民国火车站建筑群,曾是《情深深雨蒙蒙》等影视剧取景地,现改造为浦口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展示民国交通历史与建筑风貌,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历史人物与遗址
历史人物
- 林散之:现代着名书法家,有“草圣”之称,祖籍安徽和县,晚年定居浦口区江浦街道。他擅长草书,书法风格苍劲有力、洒脱自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览,对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发展影响深远;浦口区建有求雨山文化园,内设林散之纪念馆,收藏其大量书法作品与生平资料,成为书法爱好者的朝圣地。
- 高二适:现代着名学者、书法家,江苏姜堰人,曾在浦口区生活与创作。他在书法、诗词、考据等领域均有深厚造诣,尤其擅长行书,主张“书法当有自己面目”,与郭沫若就《兰亭序》真伪问题展开学术辩论,名震学界;求雨山文化园内设有高二适纪念馆,展示其学术成果与书法作品。
- 韩世忠:南宋抗金名将,曾在浦口区老山一带驻军抗金。南宋建炎年间,韩世忠率部在老山设伏,阻击金兵南渡长江,保卫了江南地区的安宁,其抗金事迹在浦口民间广为流传,老山部分山峰仍保留与韩世忠相关的传说与地名,如“将军山”(相传为韩世忠驻军处)。
- 郑和:明代着名航海家,曾多次途经浦口区长江岸线。郑和下西洋期间,船队曾在浦口长江段停泊补给,部分船只可能在浦口船厂维修,浦口长江岸线的港口资源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支持,现浦口区保留有与郑和相关的历史传说,是研究郑和航海史的重要区域之一。
历史遗址
- 浦口火车站旧址:位于泰山街道,建于1914年,是民国时期中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保留有民国时期的站房、候车厅、月台、雨棚等建筑,风格为英式与中式结合,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民国火车站建筑群,曾是南北物资运输与人员往来的重要节点,现改造为历史文化街区,对公众开放,展示民国交通历史与建筑艺术。
- 惠济寺遗址:位于汤泉街道,始建于南朝宋武帝时期,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寺庙为现代重建,遗址保留有唐代古银杏树(3株,树龄超1500年)、明代碑刻等文物。惠济寺曾是江南着名佛寺,历史上文人墨客多有题咏,寺内古银杏树被誉为“中华银杏王”,具有极高的历史与生态价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文化景点对游客开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