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余年前的商末。公元前12世纪,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太伯为让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南奔南蛮,定居梅里(今无锡新区梅村镇,历史上属无锡县管辖范围),自号“勾吴”,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与技术,开启了吴文化的起源,锡山区作为泰伯奔吴肇基之地,成为吴文化核心区域之一。周灭商后,周武王追封仲雍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锡山区属吴地;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归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灭越,又归入楚国版图。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设无锡县,属会稽郡,这是锡山区地域明确行政建制的开端。西汉时,境内锡山因锡矿采尽,与“无锡”之名产生关联,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此后千余年,行政归属多有变迁,但无锡县的建制基本延续。清雍正二年(1724年),无锡县被分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1912年,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初属江苏苏常道,1927年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析城区及近郊置无锡市,市、县分置;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县隶属于无锡市;1995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无锡县,设立锡山市;2000年12月,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成为无锡市辖区,行政区划延续至今。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锡山区形成了以吴文化为核心,融合农耕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多元文化脉络。吴文化的谦让包容、务实创新精神渗透在地域发展的方方面面,泰伯“三让天下”的美德被代代传颂,成为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农耕文化方面,作为江南鱼米之乡,水稻种植、渔业养殖的传统技艺与经验不断传承,衍生出丰富的稻文化、渔文化;宗教文化方面,佛教、道教在此长期传播,留下了众多古刹道观,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方面,吴歌、锡剧、狮舞等传统艺术,以及各类庙会节庆,共同构成了鲜活的文化生态。
历史人物与近代人物
历史人物
锡山区作为吴文化核心区域,历史上名人辈出,涵盖政治、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虽未出现关羽、张飞等全国性顶级历史名人,但不乏对区域乃至江南地区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人物。
- 泰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长子,吴文化创始人。商末,为实现父亲传位于三弟季历的愿望,与二弟仲雍避居江南,定居梅里,断发文身,入乡随俗,传播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与礼仪文化,教化当地民众,建立勾吴古国,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与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泰伯的谦让美德被后人敬仰,其事迹对锡山区乃至整个吴地的文化品格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 仲雍:古公亶父次子,与泰伯一同奔吴,辅佐泰伯建立勾吴古国。泰伯无子,仲雍继承王位,继续推行教化,发展生产,使勾吴部落逐步壮大,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势力。仲雍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奠基人,其后人世代繁衍,形成了吴地的主要族群,对吴地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 陈杲仁:隋代名将,官至司徒,因兼具“忠、孝、文、武、信、义、谋、辩”八德,深受百姓爱戴。去世后,民众为其立庙祭祀,即甘露烈帝庙,后被册封为武烈帝。陈杲仁的忠义精神被当地民众传承,成为甘露烈帝庙会的核心祭祀对象,其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了当地民俗文化的形成。
- 邵宝:明代着名学者、官员,字国贤,号二泉,无锡人(今属锡山区范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为官清廉,政绩卓着。晚年辞官回乡,创办东林书院的前身——二泉书院,讲学授徒,培养了大批人才。邵宝学识渊博,诗文、书法皆有造诣,着有《容春堂集》等多部着作。传说无锡惠山石门为其藏宝之所,留有“若要石门开,要等邵宝来”的民间传说,为当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近代人物
近代以来,锡山区涌现出一批在实业、文化、教育等领域有重要贡献的人物,他们顺应时代潮流,为区域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 薛福成:清末着名外交家、思想家、实业家,无锡鸿声里人(今属锡山区鹅湖镇一带)。早年入曾国藩幕府,后入李鸿章幕府,参与洋务运动,历任浙江宁绍台道、湖南按察使、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等职。薛福成主张“经世致用”,积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制度,着有《筹洋刍议》等重要着作,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主张。他重视实业发展,创办了多家企业,推动了江南地区近代工业的兴起,同时注重教育,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
- 华蘅芳:清末着名数学家、科学家,无锡荡口人(今属锡山区鹅湖镇)。与徐寿一同研制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华蘅芳毕生致力于数学研究与教育,着有《行素轩算学》等多部数学着作,在对数、微积分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同时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着作,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引入中国,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