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荣巷街道
地处滨湖区北部,东接河埒街道,南邻蠡湖街道,西靠胡埭镇,北接惠山区,是着名的“荣氏故里”。荣巷历史街区保留着大量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古色古香,文化氛围浓厚,是了解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史的重要窗口。区域内交通便利,梁清路等主干道贯穿其中,工业基础深厚,同时生态环境良好,龙寺生态园等休闲场所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休憩空间,近代工商文化与江南水乡特色在此完美融合。
(七)蠡湖街道
位于滨湖区中部,东接新吴区,北邻荣巷街道、蠡园街道,南濒太湖,西连雪浪街道,因环抱蠡湖而得名。区域内蠡湖水域广阔,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贯穿其中,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绝佳。作为滨湖区的生态核心区,旅游资源集中,蠡湖周边景点密集,是市民休闲游憩和游客观光度假的优选之地。区域内现代居住小区与生态绿地相间分布,交通便捷,生活便利,彰显了江南水乡“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独特风貌。
三、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历史沿革
滨湖区所在区域的人类活动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见证了早期先民的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春秋战国时期属吴越交界地带,为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马山街道的战鼓墩遗址留存着吴越战争的历史印记,阖闾城遗址更是吴文化的重要载体。
秦统一中国后,该区域属会稽郡,汉代隶属无锡县,此后行政区划虽历经调整,但始终是无锡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朝时期,佛教传入并逐渐兴盛,境内开始出现寺庙建筑,为后世宗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区域内农业、手工业日趋发达,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人口逐渐集聚,许叔微等名人雅士在此归隐行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明清时期,无锡成为江南重要的工商业城镇,滨湖区所在的无锡西部区域依托太湖航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商贸活动活跃,荣氏等家族开始涉足工商业,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埋下伏笔。1949年无锡解放后,1950年7月建立无锡市郊区;1980年8月成立无锡市马山办事处,1988年设立马山区;1995年3月旺庄乡划归无锡新区,无锡县胡埭镇划归郊区;2000年12月,撤销马山区,将其行政区域和锡山市的部分镇并入无锡市郊区,郊区更名为滨湖区,2001年初正式组建,形成如今的行政区划格局。
(二)文化脉络
1. 吴文化根基:作为吴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滨湖区的文化脉络深深植根于吴越文化土壤。阖闾城遗址承载着吴国的军事与都城文化,吴越战争的历史传说融入民间记忆,形成了坚韧不拔、务实进取的区域文化特质。传统建筑、民俗活动、饮食文化等均体现了吴文化的细腻灵动与兼容并蓄,江南水乡的温婉气质贯穿文化发展始终。
2. 宗教文化传承:佛教文化在滨湖区传承千年,从南朝时期的寺庙初建,到唐宋时期的兴盛发展,再到现代的文化复兴,华藏寺、开原寺、横山寺等古刹历经沧桑仍香火鼎盛,灵山胜境的建成更是将佛教文化与现代旅游完美融合。道教文化同样留有印记,三山道院作为全国唯一建在岛上的道院,成为太湖流域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宗教文化与山水风光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3. 工商文化兴起:近代以来,荣氏家族等民族资本家在荣巷等地创办实业,开启了无锡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务实创新、经世致用”的工商文化。荣巷历史街区留存的近代建筑、工业遗存,见证了民族工商业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这种工商文化与传统农耕文化、水乡文化交融,塑造了滨湖区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文化品格。
4. 生态文化发展:依托太湖、蠡湖等丰富的水域资源和山地植被,滨湖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从古代先民对太湖的敬畏与利用,到现代对湿地的保护与修复,长广溪等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生态旅游的兴起、环保意识的普及,让生态文化成为当代滨湖区文化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四、历史人物与近代人物
(一)历史人物
1. 蒋重珍(1183-1237):字良贵,号一梅,胡埭镇蔡村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中进士一甲第一,是无锡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幼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为官清廉,惜民爱民,敢于直言进谏,官至刑部侍郎,1237年病逝家乡,卒谥忠文,赠朝清大夫。后人为纪念他,将其故居旁的井命名为“状元井”,古代学子进京赶考的必经之路称为“状元古道”,2003年状元井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请大家收藏:(m.20xs.org)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