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义之特别感激曹景宗和韦睿,就请两人一起聚会,拿出二十万钱,让大家赌博玩。曹景宗掷骰子得到个“雉”,韦睿慢慢掷出个“卢”,但他马上拿起一个骰子翻过来,说:“奇怪了!”就不继续比了。曹景宗和其他将领都争着去报捷,只有韦睿落在后面,世人尤其因为这件事觉得他品德高尚。皇帝下诏给曹景宗、韦睿增加爵位和食邑,昌义之等人也都分别得到了不同的赏赐。
夏天四月己酉日,梁朝任命江州刺史王茂为尚书右仆射,安成王萧秀为江州刺史。萧秀要出发的时候,管事的人请求用坚固的船来装他的行李,萧秀说:“我难道是爱财物不爱人才吗?”于是把坚固的船给了下属官员,自己用差一点的船装行李。结果后来遇到大风,装行李的船就被吹破了。
丁巳日,任命临川王萧宏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建安王萧伟为扬州刺史,右光禄大夫沈约为尚书左仆射,左仆射王莹为中军将军。
六月丙午日,冯翊等七个郡叛变,投降了北魏。
秋天七月丁亥日,任命尚书右仆射王茂为中军将军。
八月戊子日,梁朝大赦天下。
北魏有关部门上奏说:“中山王元英作战谋划失误,齐王萧宝寅等人守桥不牢固,都应该处以死刑。”己亥日,皇帝下诏,元英、萧宝寅免死,削去官职成为平民,杨大眼被流放到营州当兵。任命中护军李崇为征南将军、扬州刺史。李崇这人特别爱搞产业。征南长史狄道人辛琛多次劝谏,他都不听,辛琛就上奏检举他。皇帝下诏说都不追究。李崇于是摆酒宴请辛琛,对他说:“长史以后肯定能当刺史,只是不知道到时候能得到什么样的辅佐之人呢。”辛琛说:“要是我万一有幸当了刺史,能得到一个正直的长史,每天都能听到自己的过错,那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李崇听了,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
九月己亥日,北魏任命司空高阳王元雍为太尉,尚书令广阳王元嘉为司空。甲子日,北魏开通了斜谷的旧道。
冬天十月壬寅日,梁朝任命五兵尚书徐勉为吏部尚书。徐勉这人精力过人,虽然公文堆积如山,来访的客人也坐满了屋子,但他应对自如,手上还不停地写东西。他还熟知各种姓氏,说话的时候都会避开人家的家讳。有一次他和门客晚上聚会,门客虞暠请求担任詹事五官,徐勉严肃地说:“今晚我们只谈风月,不要谈公事。”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公正无私。
闰月乙丑日,任命临川王萧宏为司徒、代理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沈约为尚书令、代理太子少傅,吏部尚书袁昂为右仆射。
丁卯日,北魏皇后于氏去世。当时高贵嫔得宠而且善妒,高肇权势很大,在朝廷内外都很威风,皇后突然生病去世,大家都觉得是高氏害的。但宫里的事儿很隐秘,具体情况也没人能说清楚。
甲申日,梁朝任命光禄大夫夏侯详为尚书左仆射。
乙酉日,北魏把顺皇后安葬在永泰陵。
十二月丙辰日,丰城景公夏侯详去世。
乙丑日,北魏淮阳镇都军主常邕和献城投降梁朝。
【内核解读】
南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的历史记载,以钟离之战为核心,串联起政治博弈、军事谋略与人物群像,堪称南北朝中期南北力量消长的关键节点。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残酷与智慧,更折射出政权运作的深层逻辑。
钟离之战: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与战略意义
钟离之战的戏剧性,在于它打破了北魏自孝文帝改革后对南朝的军事压制态势。北魏中山王英率数十万大军围攻仅有三千守军的钟离城,凭借兵力优势昼夜强攻,甚至采用“填堑迫城”的极端战术——“人有未及回者,因以土迮之”,其攻势之烈、代价之巨,堪称中古战争史上的惨烈典型。然而昌义之率领的梁军“随方抗御”,以泥补城、死战不退,硬是将战局拖入僵持,为援军争取了关键时间。
南梁援军的调度更显智慧:韦睿“十日至邵阳”的急行军,打破了“畏魏兵盛”的普遍心态;他与曹景宗的协同作战——夜筑长堑、截洲为城,令魏军惊呼“是何神也”,展现了南朝军队的机动性与工程能力。最终借淮水暴涨之机,以“高舰焚桥”的火攻战术击溃魏军,创造了“死者十馀万,斩首亦如之”的辉煌战果。这场胜利不仅保住了南梁的淮南防线,更终结了北魏孝文帝以来的南进势头,使南北双方在淮河沿线形成长期对峙,为南梁争取了近三十年的稳定发展期。
人物群像:性格与选择塑造历史走向
这段历史中的人物选择,深刻影响了事件结局:
--韦睿的“儒将之风”:作为战役核心决策者,他既展现“飞桥济师”的果断,又坚守“夜集不谈公事”的原则,其“独居后告捷”的谦逊,与曹景宗“争先报捷”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南朝士大夫理想人格的缩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