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监八年(公元509 年,己丑年)
春天正月辛巳日,梁武帝到南郊祭祀,宣布大赦天下。当时有人提议去会稽封禅、在国山举行禅礼,梁武帝就让各位儒生起草封禅的仪式流程,打算搞这事儿。许懋却提出不同意见,他觉得:“舜在泰山举行柴祭,那其实是巡视天下。但郑玄引用《孝经钩命决》里说:‘在泰山封禅,考核政绩后进行柴燎祭祀;在梁甫山举行禅礼,刻石记下功绩和名号。’这是纬书里的歪理邪说,可不是正统经典的正确解释。舜每五年巡视天下一次,春夏秋冬走遍四岳,如果这就是封禅,次数也太频繁了吧!就像管夷吾说的那七十二个封禅的君主,燧人氏之前,社会质朴,百姓单纯,哪来的用金泥封玉检这一套复杂操作!那时候用结绳记事,哪有雕刻文字来宣告成功的事儿!管夷吾还说:‘只有承受天命的君主才能封禅。’周成王又不是承受天命的君主,怎么就能去泰山封禅、在社首山举行禅礼呢!神农就是炎帝,管夷吾却把他们分成两个人,这也太荒谬了!要是圣明的君主,根本不需要封禅;要是平庸的君主,就不应该封禅。齐桓公当年想搞封禅,管夷吾知道不行,所以列举些奇奇怪怪的事来让他打消念头。秦始皇曾经去泰山封禅,孙皓也曾经派兼司空董朝到阳羡在国山封禅,这些都不是什么值得称赞的好事,根本不值得效仿。封禅这事儿,都是道听途说的,早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就是上面的君主贪图名声,下面的臣子迎合旨意罢了。古代祭祀天地,礼仪有固定的规制,只要诚心敬意,做到这些就够了。至于封禅,我实在不敢苟同。”梁武帝觉得许懋说得好,就采纳了他的意见,还进一步发挥许懋的观点,以皇帝旨意的形式回复那些提议封禅的人,这事儿就这么作罢了。
北魏中山王元英到了义阳,打算拿下三关,事先谋划说:“三关相互依存,就像左右手一样,如果攻克其中一关,另外两关不用攻打就会不攻自破;攻打难的不如攻打容易的,应该先攻打东关。”但又怕对方集中兵力在东关,就派长史李华率领五个军向西关进发,分散对方兵力,自己则亲自率领各路大军向东关进攻。
在这之前,马仙琕派云骑将军马广驻扎在长薄,军主胡文超驻扎在松岘。丙申日,元英到了长薄。戊戌日,长薄的防线崩溃,马广逃进武阳,元英就进兵包围了武阳。梁武帝派冠军将军彭瓮生、骠骑将军徐元季带兵去救援武阳。元英故意放他们进城,说:“我看这座城的形势,很容易就能拿下。”彭瓮生等人进城后,元英就加紧攻城,六天就把城攻破了,俘虏了三个将领和七千多士兵。接着进攻广岘,太子左卫率李元履弃城逃跑;又去攻打西关,马仙琕也弃城而逃。
梁武帝派南郡太守韦睿带兵去救马仙琕,韦睿到了安陆,把城墙加高了两丈多,又挖了更宽更深的壕沟,还建起高楼。很多人都嘲笑他胆小,韦睿说:“不是这样的,当将领有时候就得胆小,不能一味地逞勇。”中山王元英急着追击马仙琕,想洗刷之前在邵阳战败的耻辱,听说韦睿来了,就退兵了。梁武帝也下诏停战。
当初,北魏皇帝派中书舍人鲷阳人董绍去慰问那些叛乱的城池,结果白早生袭击并囚禁了他,把他送到了建康。北魏皇帝攻克悬瓠后,决定从齐苟儿等四个将领中选两人,让扬州方面写文书,想用这两人换回董绍和司马悦的首级。文书还没送到,领军将军吕僧珍和董绍交谈,很欣赏他的文采和见识,就跟梁武帝说了,梁武帝派主书霍灵超对董绍说:“现在放你回去,让你去沟通两国关系,让双方百姓都能休养生息,这不好吗!”于是召见董绍,赐给他衣物,还让舍人周舍去慰问他,并且说:“战争打了这么多年,百姓和财物都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所以我不介意先提出和北魏通好。之前也给北魏写过信,可对方都没回复,你要把我的意思都传达清楚。现在派传诏霍灵秀送你回国,期待北魏有好的回应。”又对董绍说:“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能不死吗?今天抓到你,这是天意啊。君主的设立是为了百姓,凡是做君主的,怎么能不考虑这一点呢!要是想通好,现在我们把宿豫还给他们,他们应该把汉中还给我们。”董绍回到北魏,把这些话告诉了北魏皇帝,皇帝没答应。
三月,北魏荆州刺史元志率领七万大军进犯潺沟,驱赶逼迫当地的蛮人,这些蛮人全都渡过汉水来投降梁朝,雍州刺史吴平侯萧昺接纳了他们。下属们都觉得蛮人会成为边境的祸患,不如趁机除掉他们,萧昺说:“他们走投无路来归附我们,杀了他们不吉利。而且魏人来侵犯,我们有这些蛮人作为屏障,不也挺好的嘛!”于是打开樊城城门接受他们投降,还命令司马朱思远等人在潺沟攻击元志,把元志打得大败,斩杀了一万多人。元志是元齐的孙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