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景明初年,世宗命令宦官白整在龙门山为高祖和文昭高后开凿两个佛龛,都高达百尺。永平年间,刘腾又为世宗开凿了一个佛龛,到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一共用了十八万二千多个工,还没完工。
秋天,七月辛亥日,北魏下诏:“现在在职的官员,按照规定七十岁该退休的,可以发给本官一半的俸禄,终身享用。”
九月,北魏下诏让侍中、太尉汝南王元悦进入门下省,和丞相高阳王元雍一起参与决策尚书省上奏的事务。
冬天,十月庚午日,梁朝任命中书监、中卫将军袁昂为尚书令,以原官职开府仪同三司。
北魏平恩文宣公崔光病重,北魏皇帝亲自去看望他,任命他的儿子崔励为齐州刺史,还为此撤去了音乐,停止了出游。丁酉日,崔光去世,皇帝亲自前往吊唁,哭得很伤心,还为此减少了日常饮食。崔光为人宽厚温和,喜欢做善事,整天都和和气气的,从来没发过脾气。于忠、元义掌权的时候,因为崔光是德高望重的老臣,都很尊敬他,很多事情都找他商议决断,但他却没能救下裴植、郭祚、清河王元怿,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张禹、胡广。崔光快去世的时候,推荐都官尚书贾思伯为侍讲。皇帝跟着贾思伯学习《春秋》,贾思伯虽然地位显贵,但对士人很谦逊。有人问贾思伯:“您为什么能做到不骄傲呢?”贾思伯说:“人快倒霉的时候才会骄傲,这有什么固定不变的道理呢!”当时的人都觉得这话说得很有雅量。
十一月癸未初一,发生了日食。甲辰日,尚书左仆射王暕去世。
梁朝初期,只有扬州、荆州、郢州、江州、湘州、梁州、益州这七个州使用钱币,交州、广州使用金银,其他州则是用谷物和布帛进行交易。梁武帝于是铸造五铢钱,这种钱的内外轮廓都很完整。另外还铸造了没有外郭的钱,叫做“女钱”。民间私下里用古钱交易,朝廷禁止也没用,于是就商议干脆废除铜钱。十二月戊午日,开始铸造铁钱。
北魏任命汝南王元悦为太保。
【内核解读】
普通四年(公元523年)的史事,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南北朝表面的平静,北方六镇之乱的爆发与南方货币改革的推进,折射出两大政权在治理逻辑与命运轨迹上的深刻分野,其中的教训与启示至今仍具镜鉴意义:
北魏的“系统性崩塌”:从边疆失控到中枢溃烂
--六镇之乱: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怀荒镇民因求粮被拒杀镇将于景,沃野镇破六韩拔陵举旗反魏,这场看似突发的叛乱,实则是北魏“边疆政策积弊”的总爆发。魏兰根曾尖锐指出:早期六镇将领多为“中原强宗子弟”“国之肺腑”,后期却被沦为“府户”,“役同厮养”,与中原士族的“荣显”形成刺眼对比。这种“身份剥夺”的制度性不公,让边疆军民从“国家爪牙”变成“反叛先锋”。而元义对此视而不见,反而将异己于景贬至怀荒,无异于在火药桶旁点火。破六韩拔陵改元“真王”的举动,更是直接挑战北魏的正统性,标志着北魏对边疆的控制力彻底瓦解。
--元义专权:权力腐蚀的经典样本:元义从“矫情自饰”到“自骄愎”的蜕变,完美诠释了“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他出入禁中带勇士护卫,休于千秋门设木栏防备,甚至“士民求见者,遥对之而已”,其集权之专、猜忌之深可见一斑。更致命的是,他与父亲京兆王继“各受赂遗,请属有司”,导致“郡县小吏亦不得公选”,整个官僚体系沦为利益输送的工具。当“牧守令长率皆贪污之人”,百姓“困穷思乱”便成必然。元义的腐败不仅是个人品德问题,更是北魏“宗室专权+宦官干政”制度缺陷的产物——缺乏制衡的权力结构,最终让整个国家机器锈烂失灵。
--对柔然政策的连续失误:元孚提出“借地田牧、置官防察”的柔性策略,本可安抚饥困的柔然,却被北魏朝廷否决;随后轻率派李崇十万大军征讨,反而逼反阿那瑰,导致“良民二千、公私马牛羊数十万北遁”。这种“要么放任、要么强攻”的极端操作,暴露了北魏决策层对边疆民族的认知停留在“非敌即友”的简单逻辑,既失去了“以夷制夷”的智慧,又耗竭了本就紧张的军事资源。于谨虽以智勇击退铁勒,但个体的英勇已无法弥补战略的短视。
梁朝的“改革尝试”:货币困境与治理局限
--铁钱改革:经济难题的无奈应对:梁朝初期“七州用钱,交广用金银,馀州杂以谷帛”,货币体系的碎片化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梁武帝铸“五铢钱”“女钱”试图统一货币,却因民间私用古钱而失败,最终被迫“铸铁钱”。这一改革的尴尬在于:一方面,金属货币短缺反映了南朝商品经济的活跃与铜矿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铸铁钱”虽能短期增加货币流通量,却为后世通胀埋下隐患(铁价远低于铜,易引发私铸泛滥)。梁武帝的尝试虽有进步意义,却未能触及“货币信用建立”的核心——缺乏中央财政支撑与监管体系,单纯的货币形态改革难以根治经济乱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