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高欢派侯景去招抚贺拔岳的部队,宇文泰到了安定,碰到了侯景。宇文泰对侯景说:“贺拔公虽然死了,但宇文泰还在呢,你想干啥?”侯景脸色都变了,说:“我就像一支箭,听人指挥罢了。”说完就回去了。宇文泰到了平凉,对着贺拔岳的尸体哭得那叫一个伤心,将士们看了,既悲伤又高兴。
高欢又派侯景和代郡籍的散骑常侍张华原、太安籍的义宁太守王基去慰问宇文泰,宇文泰不接受,还想把他们扣下,说:“留下来就能一起享受富贵,不然的话,你们今天就没命了。”张华原说:“您想用死来威胁使者,这可吓不倒我。”宇文泰没办法,只好放他们走了。王基回去后,对高欢说:“宇文泰这人雄才大略,咱们应该趁他还没站稳脚跟,赶紧把他消灭了。”高欢说:“你没看到贺拔岳和侯莫陈悦的下场吗?我自有办法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他。”
北魏孝武帝听说贺拔岳死了,派武卫将军元毘去慰问贺拔岳的军队,还召他们回洛阳,同时也召侯莫陈悦回去。元毘到了平凉,军队里已经推举宇文泰为主帅了。侯莫陈悦因为归附了丞相高欢,不肯应召。宇文泰通过元毘给孝武帝上表说:“我的上司贺拔岳突然遭遇不幸,都督寇洛等人让我暂时掌管军事。接到诏令让贺拔岳的军队回京城,可现在高欢的部队已经到了黄河以东,侯莫陈悦还在水洛。这些士兵大多是西部人,都留恋家乡。要是逼着他们回京城,侯莫陈悦在后面追击,高欢在前面阻拦,恐怕国家受损,百姓遭殃,损失会更大。恳请陛下稍微延缓一下,让我慢慢诱导他们,再逐渐把他们带到东边。”孝武帝于是任命宇文泰为大都督,让他统领贺拔岳的军队。
当初,贺拔岳任命东雍州刺史李虎为左厢大都督。贺拔岳死后,李虎跑到荆州,劝说贺拔胜去接收贺拔岳的部队,贺拔胜没答应。李虎听说宇文泰代替贺拔岳统领部队,就从荆州往回赶。走到阌乡的时候,被丞相高欢的别将抓住了,送到了洛阳。北魏孝武帝正想着谋取关中地区,得到李虎后特别高兴,封他为卫将军,还赏赐了很多东西,然后让他去投奔宇文泰。李虎是李歆的玄孙。
宇文泰给侯莫陈悦写信,责备他说:“贺拔公对朝廷可是立过大功的。你名声不大,品行也不怎么样,是贺拔公推荐你当了陇右行台。而且高氏专权的时候,你和贺拔公一起接受了秘密旨意,还多次结盟。可你却勾结国家的叛贼,危害宗庙社稷。刚刚盟誓的血还没干呢,你就拔刀杀人。现在我和你都接到诏令要回京城,是进是退,就看你的态度了。如果你从陇地下来往东走,我也从北边的路一起回去;要是你犹豫不决,首鼠两端,那咱们很快就会兵戎相见!”
北魏孝武帝向宇文泰询问安定秦、陇地区的策略,宇文泰上表说:“应该把侯莫陈悦召回,给他个朝廷的官职,或者把他派到瓜州、凉州这样的地方当藩王。不然的话,他终究会成为后患。”
【内核解读】
中大通六年(公元534年):关陇变局与宇文泰的崛起——北魏分裂的临界点。当侯莫陈悦的刀斩向贺拔岳,当宇文泰从夏州疾驰平凉,北方的权力天平彻底倾斜。这一年,关陇集团经历了“换帅”的剧痛,却在危机中迎来了真正的领袖;高欢的“离间计”虽得手,却没能阻止宇文泰的崛起;孝武帝的“制衡梦”在现实面前碎成泡影。历史的齿轮在此转向,东西魏的分裂已进入读秒阶段。
贺拔岳之死:关陇集团的“至暗时刻”与侯莫陈悦的“致命误判”
贺拔岳在河曲的遇刺,是关陇势力从“松散联盟”走向“铁板一块”的转折点。这场谋杀的细节里,藏着侯莫陈悦的短视与宇文泰的机遇。
--翟嵩的“离间计”与贺拔岳的“致命疏忽”:高欢派翟嵩挑唆侯莫陈悦时,打的是“借刀杀人”的算盘——贺拔岳统领的关陇联军,是唯一能与高欢抗衡的力量。而贺拔岳对侯莫陈悦的“数与宴语”,暴露了他对人性险恶的低估:长史雷绍的劝谏被当成耳旁风,最终在“论军事”的幌子下遭斩首。贺拔岳的悲剧证明:乱世中,“轻信”比“强敌”更致命。
--侯莫陈悦的“三步错”:杀岳易,收权难。侯莫陈悦刺杀贺拔岳后,犯下了一连串致命错误:
第一步错在“心犹豫,不即抚纳”——本该趁热接管贺拔岳部众,却退回水洛城,给了宇文泰反应时间;
第二步错在“军中相贺”的短视——行台郎中薛憕一语道破:“悦才略素寡,辄害良将,吾属今为人虏矣”,杀了主帅却无统御之能,只会让人心涣散;
第三步错在“附欢拒诏”——既依附高欢,又拒绝孝武帝的征召,把自己架成“众矢之的”,给了宇文泰“讨逆”的借口。
侯莫陈悦的操作,完美诠释了“有胆子搞事,没本事收场”的乱世失败者形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