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南朝和北朝友好往来,都想在人才上互相夸耀。奉命出使和接待客人的,一定是当时最杰出的人选,没有才学和门第的人根本没机会参与。每次梁朝使者到邺城,整个邺城都为之轰动,贵族子弟们盛装聚集围观,赠送的礼物非常丰厚,使者住的馆舍门口就像集市一样热闹。宴请的时候,高澄常常派身边的人去观察,要是梁朝使者有一句话说得精彩,高澄就会拍手称赞。北魏使者到建康,也是同样的情形。
独孤信请求回北方,梁武帝答应了。独孤信的父母都在崤山以东,梁武帝问他要回哪儿,独孤信说:“侍奉君主的人不敢只顾着自己的亲人而怀有二心。”梁武帝觉得他很忠义,以厚礼相送。独孤信和杨忠都回到长安,上书向朝廷请罪。西魏因为独孤信有平定三荆地区的功劳,升他为骠骑大将军,加授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其他官职和爵位不变。丞相宇文泰欣赏杨忠的勇猛,把他留在自己身边。
西魏宇文深劝丞相宇文泰夺取恒农。八月丁丑日,宇文泰率领李弼等十二位将领讨伐东魏,让北雍州刺史于谨当先锋,攻打盘豆,把它攻克了。戊子日,到达恒农。庚寅日,拿下恒农,活捉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俘虏了八千士兵。
当时黄河以北的很多城池都归附了东魏,左丞杨檦说自己的父亲杨猛曾经当过邵郡白水县令,他了解当地豪杰,请求去劝说他们,拿下邵郡,宇文泰答应了。杨檦就和当地土豪王覆怜等人起兵,抓住邵郡太守程保和四个县令,把他们杀了,上表推荐王覆怜当郡守,还派间谍去向东魏的城堡劝降。一个月之内,归附西魏的人很多。东魏派东雍州刺史司马恭镇守正平,司空从事中郎闻喜人裴邃想去攻打,司马恭弃城逃走,宇文泰让杨檦管理正平郡事务。
梁武帝修建长干寺的阿育王塔,挖出了佛爪、佛发和舍利。辛卯日,梁武帝到寺里,设无遮大会,招待僧俗,宣布大赦天下。
【内核解读】
大同三年(公元537年):东西魏军事转折与南北文化角力
当宇文泰在小关阵斩窦泰,当李谐在建康朝堂舌战群儒,南北朝的格局在军事胜负与文化较量中悄然改写。这一年,西魏打破东魏的军事压制,东魏则在外交舞台展现软实力,而梁朝的“佛系围观”,让“三足鼎立”的平衡逐渐向北方倾斜。
小关之战:西魏的“以少胜多”与东魏的战略误判
宇文泰对窦泰的突袭,堪称南北朝军事史上“险中求胜”的经典案例。这场战役不仅扭转了西魏的被动局面,更重塑了东西魏的力量对比。
宇文泰的“逆向思维”:跳出惯性陷阱。面对高欢“造三浮桥欲度河”的架势,多数将领主张“分兵御之”,宇文泰却识破其诡计:“此欲缀吾军,使窦泰得西入耳。”他精准抓住东魏的软肋——窦泰“屡胜而骄”,且与高欢主力相隔较远,形成“可乘之隙”。这种“舍近求远”的决策,打破了“敌军压境必守城”的惯性思维,展现了顶级军事家的战略洞察力。
为迷惑对手,宇文泰“声言欲保陇右”,实则“谒魏主而潜军东出”,用伪装掩盖真实意图。从长安到小关的急行军,既利用了东魏的“轻我之心”,又打了窦泰一个措手不及。最终“大破之,士众皆尽,窦泰自杀”,印证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军事真理。
高欢的“连锁失误”:救援乏力与士气受挫。高欢的失误集中在三点:
--战略布局僵化:想用浮桥牵制西魏主力,却忽视窦泰孤军深入的风险;
--救援不及时:“以河冰薄,不得赴救”,客观条件成了决策犹豫的借口;
--对将领性格误判:高估窦泰的稳重,低估其“躁急”本性,导致其仓促应战。
窦泰之死对东魏打击深远——他是高欢麾下“常为前锋”的王牌将领,其部“多锐卒”,此败不仅折损精锐,更动摇了东魏的军心。薛孤延“一日之中斫十五刀折”才得以突围的细节,侧面反映了东魏军队的溃散程度。
上洛攻防战:高敖曹的“勇武”与泉氏的“忠节”
高敖曹攻上洛的战役,展现了东魏将领的个人勇武,却也暴露了东魏对新占领区控制的脆弱——军事胜利难以转化为政治认同。
高敖曹的“战神表现”:带伤冲锋的悲壮。 高敖曹“被流矢,通中者三,殒绝良久,复上马,免胄巡城”,其悍勇程度堪称南北朝之最。这种“轻伤不下火线”的作风,虽能激励士气,却掩盖了东魏攻坚能力的不足——上洛一座孤城,竟需“固守旬馀”才攻克,且依赖“泉岳内应”的侥幸。
更关键的是,高敖曹虽占领上洛,却无法赢得人心。洛州刺史泉企明言“吾力屈,非心服也”,其子弟泉元礼、泉仲遵在被俘后仍“阴结豪右,袭杀杜窋”,恢复西魏统治。这说明东魏的军事征服缺乏文化与制度支撑,仅靠武力只能短暂占领,无法长久控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