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颍州长史贺若统抓住刺史田迄,献城投降西魏,西魏都督梁回进城占据了颍州。前通直散骑侍郎郑伟在陈留起兵,攻打东魏梁州,抓住了梁州刺史鹿永吉。前大司马从事中郎崔彦穆攻打荥阳,抓住了荥阳太守苏淑,他和广州长史刘志都向西魏投降。郑伟是郑先护的儿子。西魏丞相宇文泰任命郑伟为北徐州刺史,崔彦穆为荥阳太守。
十一月,东魏行台任祥率领督将尧雄、赵育、是云宝攻打颍川,西魏丞相宇文泰派大都督宇文贵、乐陵公辽西人怡峰率领两千步兵和骑兵去救援。军队到了阳翟,尧雄等人的军队已经离颍川三十里了,任祥率领四万大军跟在后面。将领们都觉得“他们人多,咱们人少,不能跟他们硬拼”。宇文贵说:“尧雄他们觉得咱们兵少,肯定不敢前进。他们要是和任祥合兵攻打颍川,颍川城肯定危险了。要是贺若统被打败,咱们在这儿干坐着有什么用!现在咱们赶紧占据颍川,有城可以坚守,又能出其不意,肯定能打败他们!”于是快速前进,占据颍川,背靠着城摆开阵势等待。尧雄等人到了,双方交战,宇文贵把他们打得大败。尧雄逃跑,赵育请求投降,宇文贵俘虏了一万多士兵,然后把他们都放了。任祥听说尧雄战败,不敢前进,宇文贵和怡峰乘胜追击,任祥退守宛陵;宇文贵追上后发起攻击,任祥的军队又被打得大败。是云宝杀了东魏阳州刺史那椿,献出阳州投降西魏。西魏任命宇文贵为开府仪同三司,是云宝、赵育为车骑大将军。
都督杜陵人韦孝宽攻打东魏豫州,把它攻克,抓住了东魏行台冯邕。韦孝宽本名韦叔裕,以字行世。
丙子日,东魏任命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万俟普为太尉。
司农张乐皋等人出使东魏。
十二月,西魏行台杨白驹和东魏阳州刺史段粲在蓼坞交战,西魏军队战败。
西魏荆州刺史郭鸾攻打东魏东荆州刺史清都人慕容俨,慕容俨日夜抵抗,打了二百多天,还找机会出击郭鸾,把郭鸾打得大败。当时黄河以南各州大多失守,只有东荆州得以保全。
河间人邢磨纳、范阳人卢仲礼、卢仲礼的堂弟卢仲裕等人都在海边起兵响应西魏。
东魏济州刺史高季式有一千多部下,八百匹马,铠甲兵器都很齐全。濮阳百姓杜灵椿等人当了强盗,聚集了将近一万人,又是攻城又是抢劫乡村。高季式派三百骑兵,一仗就把他们抓住了,又去攻打阳平的贼寇路文徒等人,把这些贼寇都平定了,从此远近都太平了。有人对高季式说:“濮阳、阳平可是京城附近的郡,你又没接到朝廷诏令,他们也没侵犯你的辖区,为啥急着派自己的军队跑那么远去打仗!万一打败了,不是要获罪吗!”高季式说:“你这话怎么这么不忠诚!我和国家同甘共苦,哪能看到贼寇不去征讨呢!而且贼寇知道朝廷军队一下子来不了,又不会料到外州的军队会来攻打,咱们趁他们没防备,肯定能打败他们。就算因为这事儿获罪,我也不后悔!”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南北朝时期东魏与西魏(北魏分裂后形成)之间的激烈交锋,其中蕴含的军事智慧、人性抉择与历史规律,即便放在今天仍值得深入剖析:
沙苑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藏着3个关键启示。西魏丞相宇文泰(文中“黑獭”)以少胜多击败东魏高欢的沙苑之战,堪称古代战术教科书:
--乱中破局的“割裂”思维-:东魏军因轻敌阵型散乱,宇文泰抓住时机让李弼率铁骑“横击之”,将敌军截为两段,瞬间瓦解其战斗力。这印证了现代战争中“集中优势打薄弱环节”的原则——混乱中,精准切割比全面冲击更有效。
--“微细节”定胜负:李弼之弟李檦虽身材矮小,却能“跃马陷阵”,靠灵活冲击打乱敌军心理;耿令贵“甲裳尽赤”,以血性震慑对手。这说明:战场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个体勇气与战术灵活性可成为关键变量。
--决策者的“止损”智慧:高欢战败后固执不肯退军,而斛律金以“众心离散,不可复用”强劝其撤离,最终保住核心力量。这揭示了一个规律:战败后,及时止损比“死战到底”更重要,尤其当士气崩溃时,保存有生力量才是长远之计。
人性博弈:利益与忠诚的撕裂
这段历史中,“背叛”与“坚守”的选择尤为刺眼,背后是乱世中个体对利益与道义的权衡:
--“降与守”的现实考量:东魏蒲坂守将薛崇礼因犹豫是否降西魏,最终被族人薛善“斩关纳魏师”。薛善的理由很直白:高欢“逐君之罪”在前,若死守,城破后只会被定为“逆贼”,不如归顺留名。这反映了乱世中“忠义”的脆弱性——当旧主失道,依附强者往往成了生存本能。
--“防内”胜于“防外”:高欢之妻娄妃阻止侯景追击宇文泰,理由是“得黑獭而失景,何利之有”。果然,后来侯景叛东魏、乱南朝,印证了她的预判:团队内部的野心家比外部敌人更危险,信任需与制衡并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20xs.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