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舆根更是,瞪大了眼睛,不服之色,溢于言表。
慕容恪不理会,众人反应,继续冷静分析。
“其一,冉闵虽占江夏,然其部众疲敝,粮草虽得补充,亦难持久。”
“东晋谢玄、桓冲皆非庸才,必率精锐合围。”
“此时我大军南下,冉闵为求生路,可能狗急跳墙,反而与东晋临时妥协。”
“甚至……调转矛头,与我军死战,此乃驱狼并虎,非智者所为。”
“其二,江东水网纵横,气候湿热,我军骑兵优势,难以发挥。”
“仓促南下,若战事迁延,必陷泥沼。届时师老兵疲,恐为南人所乘。”
“其三,”他目光微转,意有所指,“国内新附之地未稳,西边苻秦,虎视眈眈。”
“若精锐尽出,后方空虚,万一有变,悔之何及?”
他每说一条,殿内狂热的气氛,便冷却一分。
这些顾虑,实实在在,点中了,贸然南下的致命风险。
“那依太原王之见,难道就坐失良机,错失不成?”慕舆根忍不住反驳。
慕容恪发出,低沉的声音:“非是坐视,而是……待时而动,谋定后动。”
他转向慕容俊,拱手道,“陛下,臣建议……”
“一,命慕容泓加大,在淮北地区的活动力度,做出我军即将大举南下的姿态。”
“迫使东晋,不敢全力西顾江夏,进一步消耗,其国力军力。”
“二,遣使入建康,不必提‘借道助剿’,可改为‘关切江淮局势’。”
“重申我大燕,维护边境之决心,实则施压,观察其内部反应,或可寻隙分化。”
“三,国内厉兵秣马,广积粮草,一旦江夏战局明朗。”
“或东晋内部生变,则我锐骑出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这一番分析,格局宏大,思虑深远。
既避免了冒险,又将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中,充满了政治和军事智慧。
朝堂之上,即便是最激进的将领,也不得不承认,慕容恪的策略,更为老辣稳妥。
慕容俊闻言,频频点头,心中对弟弟的忌惮虽未消减,但对其能力更是依赖。
“太原王老成谋国,所言极是,便依太原王之策行事!”
慕容恪的决断,再次压倒了,朝堂上的冒进之声。
为大燕这艘巨轮,在惊涛骇浪前,选择了最有利于己的航向。
他如同头狼,冷静地判断着,猎场的形势。
不被近处的血腥所迷惑,等待着,最完美的扑击时机。
第三幕:施压力
慕容恪的决策,迅速化为行动。
淮水北岸,慕容泓所部燕军一改之前骚扰的策略,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调动和演武。
旌旗招展,战马嘶鸣,成千上万的骑兵沿着河岸巡弋,做出强渡淮水的姿态。
慕容泓本人,更是亲自披挂上阵,于阵前驰射,其勇武之名,本就令南军忌惮。
此番作态,更让对岸的东晋守军,风声鹤唳,一日三惊。
大量的军情雪片般飞往建康,无一不描述着,燕军即将大举南下的紧迫态势。
这无疑给本就因江夏之事,而焦头烂额的建康朝廷,又压上了一块沉重的巨石。
谢安不仅要应对,江夏方向的冉闵,还要分心淮北防务。
还要调动,本已捉襟见肘的兵力,压力倍增。
与此同时,燕国太尉皇甫真作为使者,再次抵达建康。
这一次,他的姿态依旧带着,鲜卑贵族的傲慢,但言辞却“委婉”了许多。
他面见司马曜和主持朝政的谢安,王国宝等人亦在侧,并未直接提“借道”或索地。
而是以“邻邦关切”为名,对“江淮地区因冉闵而出现的动荡”表示“深切忧虑”。
“陛下,谢相,”皇甫真表情严肃,侃侃而谈。
“冉闵此獠,肆虐河北,今又流毒江南,实乃天下公敌。”
“我大燕皇帝陛下,心系苍生,不忍见江淮百姓,再遭兵燹。”
“故特遣外臣前来,愿与贵国共商,维护边境安宁之策。”
“若贵国需要,我大燕或可提供,必要之……协助。”
“当然,此等协助,亦需有所保障,以免徒生误会……”
这番话,绵里藏针。所谓“协助”,暗指军事介入。
所谓“保障”,则是索要好处的,代名词。
既施加了压力,又留下了,谈判和操作的空间。
尤其暗示了,可以与东晋内部,“有意和平”的势力,进行私下交易。
皇甫真的到来,像一颗投入建康政治泥潭的石子,激起了更复杂的涟漪。
王国宝等人仿佛看到了,借助外力扳倒谢安的又一契机,活动得更加频繁。
迁都之议再次被提起,朝堂上主和、主逃的声音陡然增大。
慕容恪这一手“隔岸添薪”,效果立竿见影。
他成功地将北方的压力,实质性地传递给了东晋,加剧了其内耗。
为冉闵在江夏的挣扎,创造了更复杂、也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汉障不臣土请大家收藏:(m.20xs.org)汉障不臣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