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导入NGC 6357区域实时‘弦’波动数据……模型匹配度初步计算为78.3%。数据显示,高强度恒星活动区域,其‘弦面网络’节点能量通量显着高于平均值,且存在特定的共振增强效应。”
孔方佳凝视着模型,手指在空中虚点,调整着参数。“如果……我们假设‘弦面网络’中存在某种‘节点能隙’,类似于半导体中的能带隙,那么特定频率的能量注入,是否可能引发跨越能隙的‘共振隧穿’,从而实现对网络局部状态的‘改写’或‘放大’?”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意味着如果能找到并操控这些“节点能隙”,就可能以极小的能量代价,撬动局部的物理规则,甚至……间接影响高维层面。
“理论推演存在可能性,元帅。”卫青回应,“但定位‘节点能隙’需要极其精密的‘弦’干涉测量技术,并且能量注入的精度要求可能超出我们现有设备的极限。”
“设备可以改进,技术可以研发。”孔方佳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伏羲’实验室和‘女娲’工厂,就是为此而存在的。”
在接下来的数月里,“霍去病”号以NGC 6357星云为天然实验室,展开了密集的观测与实验。孔方佳亲自设计了数种新型的“弦”探测装置。
其中一种被命名为“谐振子探针”,其核心是一个被超导磁场悬浮在真空中的、由特殊超密晶体雕刻而成的微观振子。
根据理论,这个振子的固有频率如果能与某个推测的“弦面网络节点能隙”频率匹配,在特定能量激发下,就会产生极其微弱的共振响应。
制造过程充满了挑战。材料科学家陈山博士在“女娲”工厂里,反复调整晶体生长的参数,试图合成出具备理想晶格结构和能量传导特性的振子材料。一次次的失败,消耗着宝贵的稀有元素储备。
“元帅,第三十七次尝试……晶体内应力还是过大,在雕刻到微米级别时碎裂了。”陈山看着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残骸,沮丧地汇报道。
孔方佳没有责备,而是走到控制台前,仔细查看失败过程的能量曲线和数据记录。“看这里,陈博士,在晶体固化阶段,冷却速率曲线有一个微小的非谐波动。
这可能是导致内部应力集中的原因。‘卫青’,重新计算最优冷却梯度,将环境引力微扰和飞船自身振动因素也纳入模型。”
“重新计算中……新参数已生成。”卫青的效率极高。
又一次尝试开始。在精密的控制下,熔融的特殊合金在微重力环境中缓慢冷却,原子按照预设的晶格结构有序排列。数小时后,一个近乎完美的、只有指甲盖大小的淡蓝色晶体被成功制造出来。
接下来是更精密的微观雕刻。利用“伏羲”实验室的高能粒子束刻蚀系统,在AI的精确控制下,振子的复杂几何结构被一点点雕琢出来。整个过程如同在针尖上跳舞,任何微小的偏差都会导致前功尽弃。
当第一个完整的“谐振子探针”终于被制造出来,并成功安装在“洞察之眼”系统新增的专用探测单元内时,整个科学团队都松了一口气。
实验启动。孔方佳亲自设定能量注入的频率和强度。低沉的嗡鸣声在飞船深层结构响起,能量被聚焦,通过特制的波导结构,指向悬浮在探测单元中央的谐振子。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盯着监测屏幕。起初,只有杂乱无章的背景噪声。突然,在某个特定的频率组合被注入的瞬间,代表谐振子响应的曲线猛地跳起了一个清晰可见的尖峰!
“检测到共振响应!”苏珊博士激动地喊道,“频率……与理论预测的‘节点能隙-阿尔法’区间吻合!”
成功了!他们第一次在实验上,间接证实了“弦面网络节点能隙”的存在!
然而,就在实验成功,团队还沉浸在喜悦中时,“卫青”发出了冷静的警报:“警告。检测到异常高维信息扰动。来源未知,强度等级:低,但持续存在。特征分析……与‘秩序守护者’观测信号相似度87%。”
舰桥内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
孔方佳眉头微蹙,走到主控台前,调出“临界弦”背景监测仪的实时数据。屏幕上,原本平稳的背景波动图谱上,出现了一些极其细微、但规律异常的“涟漪”,如同有人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看不见的石子。
“他们注意到了。”孔方佳的声音平静,听不出喜怒,“我们的实验,尤其是对‘节点能隙’的探测和能量注入,显然触及了某些……他们敏感的领域。”
在接下来的航程中,这种隐性的“关注”如影随形。“霍去病”号每在一处停留,进行稍长时间的观测或实验,周围空间的“弦”背景中就会出现那种异常的扰动。
有时是纯粹的信息扫描,试图窥探飞船内部;有时则更像是某种“信息干扰”,试图影响“卫青”的数据处理或科学仪器的读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弦!正物质宇宙:跨越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弦!正物质宇宙:跨越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