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距离那场席卷全球的“织网者”风波平息,已过去两年。社会表面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深层的肌理却在悄然改变。“曙光互助基金”推动的公民意识教育已在多地生根发芽;“星链”网络进化成了更稳固的“社会韧性联盟”;陶成文等人参与制定的多项安全规范和国际合作协议,正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然而,平静的海面下,新的暗流正在滋生。
(一) 数字幽灵与“记忆篡改”
张帅帅和沈舟的团队监测到一种新型的网络攻击模式,它不再大规模制造混乱,而是针对性地、极其隐蔽地对公共数字记忆库(如档案馆数字化资料、权威媒体报道数据库、学术研究文献)进行细微的、难以察觉的篡改。
起初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某个历史事件的日期偏移几天,某篇重要报道中关键人物的名字出现同音错别字,某份已公开判决书里的金额数字被微妙调整……这些改动如同白蚁蛀食,单个看似无害,但累积起来,却可能悄然扭曲公众对历史的认知,尤其是对“织网者”事件和“园丁”案这类标志性案件的集体记忆。
“他们在尝试另一种形式的‘播种’,”沈舟分析着数据流,眉头紧锁,“不是植入新思想,而是腐蚀旧记忆。当支撑社会共识的历史事实变得模糊不清时,信任的基石就会松动。”
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发现了与“织网者”残余势力关联的加密信号,似乎在尝试接触和利用一个名为“深渊回忆”的国际暗网组织,该组织声称专精于“信息考古与修正”,实则是雇佣性质的数字历史篡改者。
(二) 往事的烙印:银行大厅的“记忆战场”——守护真实的每一帧
面对这种针对集体记忆的新型攻击,核心团队再次被召集。陶成文指出,对手的策略已经升级,从争夺当下的舆论场,延伸至争夺过去的解释权。他们需要保卫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公正,还有历史的真实。自然而然地,讨论再次回到了那个一切的原点——银行大厅事件。
【“记忆战场”推演——守护真实的每一帧】
场景设定: 假设在事件发生后,有人利用技术或资源,开始系统性地篡改关于此事的记录:删除或模糊现场监控录像的关键片段;在网络百科中将危暐(VCD)的名字替换成谐音字;在相关报道的评论区大量投放“受害者(老赵)也有责任”的引导性言论;甚至伪造所谓的“在场者证言”,描述一个完全不同的、为危暐开脱的版本。
鲍玉佳(分析攻击意图): “这种篡改的目的,是让真相变得罗生门化。当后人查询这件事时,会陷入相互矛盾的信息碎片中,无法辨别何为真实。最终,事件的警示意义会被削弱,甚至被反转。他们想让老赵的牺牲变得模糊,让危暐的暴力变得存疑,从而抽空我们所有行动的道义基础。”
曹荣荣(提出防御策略): “防御这种攻击,必须多节点、多形式、分布式地保存和验证记忆。我们不能只依赖官方档案或几家媒体。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我们持有的手机片段(如果存在),银行的内部记录(如果未被完全销毁),甚至当时旁观者的社交媒体发帖,都是真相的拼图之一。我们需要建立更强大的事实核查联盟和分布式数字档案库,让篡改者难以同时抹去所有痕迹。”
梁露(强调叙事主权): “作为亲历者和记录者,我们必须持续发声,用无可辩驳的细节和逻辑,锚定主流叙事。同时,要鼓励和支持更多独立的、多元的记录者。真相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讲述和验证。 我们要让关于银行大厅的记忆,成为一个不断被补充细节、但核心事实不容置疑的‘活态遗产’。”
张帅帅(技术实现): “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为关键证据和报道建立不可篡改的存证和时间戳。开发AI工具,主动扫描网络信息,识别并预警对已知历史事件的疑似篡改行为。‘社会韧性联盟’可以发起‘守护记忆’的众包项目,邀请公众共同核对和补充历史资料。”
这番推演,将团队的保护范围,从物理和网络空间,扩展到了更抽象也更根本的集体记忆空间。
(三) “深渊回忆”与“种子”的变异
与此同时,对“深渊回忆”组织的追踪有了进展。该组织并非“织网者”的附属,更像一个拿钱办事的黑暗服务商。但沈舟团队渗透其外围系统后,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线索:有另外的、未被识别的客户,也在通过“深渊回忆”查询和试图篡改与“园丁”韩老早年经历、以及“播种计划”理论起源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记录。
“还有别人在打历史的主意?”张帅帅感到疑惑,“‘织网者’的残党?还是……新的势力?”
与此同时,在边缘网络社群中,一种经过包装的、“园丁”思想的变体开始悄然流传。它剥离了其最臭名昭着的暴力与犯罪成分,转而强调“精英主导”、“效率优先”、“长期规划”,将其美化为一种“必要的、远见的治理哲学”,吸引了一些对现状不满、渴望强有力秩序的年轻知识分子和科技精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基因暗码:血色螺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基因暗码:血色螺旋请大家收藏:(m.20xs.org)基因暗码:血色螺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