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入耳中。"张兰教授。”
听到脚步声,何裕柱转头一看,忙迎上前去。"柱子,不用回科室了,跟我去趟所长办公室,有事要商量。”
张兰教授点头示意,目光中流露出赞赏之色,显然此次会议与何裕柱密切相关。
一号研究大楼,所长办公室。
当何裕柱和张兰教授走进来时,陈兴业正与几名高级研究员讨论着某项议题。
看到二人到来,众人的谈话戛然而止,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其中大部分聚焦在何裕柱身上。"老张,柱子,来了啊。”
陈兴业朝着两人微微一笑,目光却在何裕柱身上停留许久。
最终,他冲着何裕柱点点头,语气带着笑意说道:“柱子,你们十四科室近来在厂里的名声可不小啊。”
听罢陈所长的话,何裕柱也笑了:“所长,这不能怪我们积极性高,大家都关注我们的研究,我们自然也要全力以赴,对吧?”
陈兴业点头表示认可。
作为所长,他对十四科室研究无缝钢管的情况再清楚不过。
这项研究早已成为研究所的焦点,他每一份报告都仔细审阅。
如今,十四科室的这项研究几乎吸引了全所的目光。
毕竟,要是他们真能攻克技术难关,研制出口径超过100毫米的无缝钢管,那可是一项足以震惊全国的重大成果!
即便到现在,十四科室的每份报告都在取得实质性进展,但面对尚未正式问世的100毫米口径无缝钢管,大多数人仍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毕竟,这项技术的难度实在太大,连科技领先的美国和苏联都没能完全掌握,其他追赶中的国家真能突破吗?
随后,众人在办公室坐下。
陈兴业总结了近期所里的工作情况,并让各科室分享了各自的工作进展。
重点依旧聚焦在何裕柱和他的十四科室身上。
陈兴业注视着何裕柱,语重心长地说:“柱子,十四科室刚成立,团队间的协作还需磨合,所以别着急,稳扎稳打就好。
即使最后未能成功,也不必有太大压力,毕竟无缝钢管不是白菜,谁也没要求一次就成功。”
陈兴业身为所长,经历了不少风浪,经验丰富。
他察觉到十四科室当前的情况,深知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急于求成。
科研容不得半点疏忽,他担心柱子年轻,容易因不够稳重而吃亏。
尽管何裕柱明白所长的用心,依然谦逊地接受了教导。
他知道这是所长为十四科室着想。"所长请放心,我们科室绝不会让大家失望。”
一个科室的研究得到全所的关注,何裕柱对此虽不意外,但也感到责任重大。
他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证明十四科室的实力,不负众望。
小会结束后,何裕柱与所长、张兰教授等人简单交谈后回到科室。
目前,十四科室已成功研发出几代无缝钢管技术,能够稳定生产80毫米口径的产品,且合格率极高。
这对于当时的国家来说极为难得,因为许多国产机械和零部件的精度和质量尚有不足,常需返厂改进。
而十四科室的80毫米无缝钢管堪称顶尖。
然而,科室成员已不再沉醉于这一成果,所有人都投入到更高口径无缝钢管的研发中。
刚到科室,何裕柱就被研究人员围住,手中拿着各种文件和图纸,记录着研发中的难点。
作为科长,他在这些方面总能提供独到见解,即便有些问题他一时难以解决,经过讨论后大家往往会有新收获。
因此,在80毫米无缝钢管的研究中,何裕柱贡献了大部分进展。
随着研究深入,挑战也越来越多。
在与众人逐一解答问题并深入讨论后,大家重新投入到图纸、零件及数据的研究工作中。
直到下午五点多,十四科室的几位研究员满怀热情地来到何裕柱的办公室。"何科长,成功了!88毫米设计图纸,我们现在可以开始生产和测试了!"
研究员们的声音虽显疲惫嘶哑,但从他们炽热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内心的激动。
在这个年代,科研工作者怀着无比的热情,为国家的进步无私奉献。
突破性的进展让所有人振奋不已。
何裕柱立刻站起身来:“好,今天大家加把劲,进行生产测试!”他率先拿起图纸,带领团队前往实验楼。
晚上八点半,304研究所除了值班人员外,只剩少数几间办公室仍有灯光。
其中一间属于十四科室的专属实验室。
机械轰鸣声停止,几个人安静而熟练地操作着,迅速将一根漆黑的圆柱形钢管抬出。
无缝钢管放置在测量仪器上,对准刻度时,众人眼前一亮,轻声欢呼。
然而,声音并不大,带头的研究员面露疑虑。
这次钢管口径为83毫米,虽然比之前的80毫米有所提升,但距离目标的88毫米还有差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傻柱重生,娶妻陈雪茹请大家收藏:(m.20xs.org)四合院:傻柱重生,娶妻陈雪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